如果不是超級大城市,美國任何州任何城市的種族自我分隔(self segregation)都是很嚴重的,白人有自己的社區,黑人有自己的社區,至於亞洲人就要看來自那裡,東北亞(日本/韓國/香港/台灣/大陸)及印度裔就會靠近或滲入在白人區,而東南亞(越南/菲律賓)就多數會靠近多黑人居住的社區。說到底,就是跟家庭收入有關,入息越高的,都會想聚居在一起,尤其因為美國中小學分配學額,是因居住地分派的,所有家長都想子女入讀排名高的學校啊!
因為在十一年之間搬過一次家,我曾住過兩個相距約二十分鐘車程的城市。我前夫是白人,所以兩個家很自然的,是位於"白人區"。第一個家在一個小鎮,2010年人口普查只有23,000人左右,白人高佔84%,亞洲人只可憐地佔0.05%,即是全鎮只有11個亞洲人(我就是其中一個)!那小鎮你可以說民風比較樸素點,但同時也可以說他們無知鄉下一點。
搬了家之後,到了一個大十倍的城市,2019年人口普查有297,000人左右,因為是我州第三大的城市,種族分佈一定會平均一點,而且大城市黑人的比例亦一定較高,2019年計有47%白人,41%黑人,5%亞洲人(當中一半以上是越南及印度人)。其實愈大的城市,種族自我分隔就會愈明顯,我的家當時是位於市的北面,亦主要是白人(尤其是高薪族)集中的地區。
從上面數據,大家都知道我家附近的亞洲人非常少(我寫過我在北卡十一年,沒有見過一個香港人),即使在街上見到亞洲人,也多數是一整個家庭在一起的構成。不過無論第一或第二個家的社區,我都可以告訴你,在我的社區附近,基本上看不到任何混種族的夫妻/情侶(interracial couple)的。這始終跟美國南方,無論是對宗教或對種族都較保守有關,要見到混種族夫妻或家庭,可能要到州的最大城市或是大學區附近,才會較多機會出現。
亦因為我跟前夫不單只是混種族,而且是很罕有地,經常外出進食或消費的兩個人,我遇到不同程度種族歧視的狀況,一定會比純亞洲夫妻/家庭較高。
在第一個小鎮居住時,因為週一到週四我都獨留在家(我當時沒有自己的車),很少有機會外出,都是等到前夫回家過週末時,我們才會一起外出。但即使不經常在外,也不等於我可以避免被歧視的情況。
我在北卡居住,最常最常遇到的種族歧視......... 是被“忽視”,簡單直接的說,是被視而不見。這是我在進行消費活動時,經常出現的情況。因為我跟前夫都很習慣外食,所以每個週末可能都會外出吃兩頓晚飯。即使在小鎮,週末吃晚飯也會遇到要等位的情況,我初到步時,為了我走少點路及早一點留下名字排檯號,前夫都會把我放在餐廳門口,然後他自己才去找位置泊車。但過了一兩個月左右,我就認真地對他說,以後一起進餐廳吧。因為,可能有一半情況,是我進入餐廳大門,走向登記的服務員前時,他/她會視而不見,不會主動問我要留的人數及名字,而可能比我晚一點來的其他人(白人),就會立即招呼登記。為免未吃飯已一肚氣,我除了在首一兩個月有自己先走入餐廳登記外,之後的十年都沒有再這樣做,而且之後每次進餐廳,都是讓我前夫去登記的。大家可能會疑惑,不選擇去那些歧視你的餐廳就可以啊,要用你花的錢去懲罸它們啊!我只會告訴你,如果我這樣做,很快就會一所餐廳都去不了。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會這樣?答案其實不難猜。首先我住的區亞洲人非常非常少,而更重要的因素是,僅有的亞裔人之中,會消費會花錢的更少。在我州的亞裔人口,並不像是在加州,在紐約波士頓等大城市的亞裔人。我不是說他們賺不了錢,就看我當年工作的地方,華裔工程師都佔了三份之一,他們都是高薪的專業人士。但他們大部份,原本在大陸都是出身自較貧窮的家庭,是靠自己的努力,在80年代拿到全獎學金來美國就讀碩士博士學位的,後來只是因為八九民運美國政府特赦,所有當時的大陸留學生都可以拿到錄卡居留權,就這樣留在美國落地生根組織家庭。但他們的背景都像是倒模般一模一樣的,娶的妻子不是同期都在美國的大陸人,就是把來自大陸的申請過來,即使在美生活了三十年,英語水平都不高在家也是全普通話溝通(在美國出世的子女會聽但多用英語回答),交際的圈子也全是一樣的人,沒有一個白人/黑人朋友。而且生活得非常節儉,除了買的房子在好校區外,其餘衣食行都非常簡樸,好像賺回來的錢,只是為了儲蓄或者留來供子女去讀長春藤大學。總之,他們就像停留在80年代的模式生活。要外出吃飯,可能只會等家人生日或有事慶祝來才去一次。
因為慣性節儉影響了他們的生活模式,所以即使外出消費,他們也很謹慎,很在意折扣,買衣服鞋襪要等減價或只去outlet,而在給小費時,也應該是最吝嗇的。在美國去有侍應的餐廳吃飯,是要付小費的,不明文規定是消息額的15-20%。你問住在非大城市的亞裔人,他們大多數都是給15-18%小費的客人,而白人就大多數是20%小費的客人,當然也有例外但不多(我跟前夫外食,無論服務多差,從來沒有付過少於20%小費)。而且他們多數只會去連鎖性的餐廳,基本上不會踏入高級餐廳如扒房或酒店附屬餐廳等。我以前都會幫他們的主管辦些午餐活動,慶祝他們設計的項目成功或業績好之類,每次訂的餐廳,來自大陸但已落地生根多年的同事都會說沒來過是第一次來,但我跟其他白人同事就可能經常光顧(他們都比我賺多好多錢啊)。我以前有個小習慣,就是去一些非連鎖食肆時,會一覽全店一次,十次有九次以上,我會是整晚全場唯一一個非白人(是的,不要說亞洲人,連佔全城四成人口的一個黑人都沒有,我也會對前夫說“我又是全場唯一非白人啊”),你就知道我的生活圈是多“白”。非常罕有地,當我見到有一個非白人的時候(即使是黑人),我也會心裡安慰一點,好像是有個心靈上的同志。
就以上描述,你們或多或少都會了解到,為何我家附近小區的飲食業服務員,會對我視而不見。一來亞裔人已很少外出進食,不會是常客,二來他們也多數不被視為“好客”,點的是平價菜式,不喝酒,消費總金額不多,少費也不多。我要再次強調,這是亞裔人口不高的市鎮才會出現的狀況,所以如果你大部份時間居住在亞洲人集中的西岸或加州或美國東北,或主要只在亞洲菜色食肆進食,沒有試過被視而不見或招呼不周的情況也不出奇。
不過除了亞裔人消費少/消費低外,也不能排除很多服務生本身就是常歧視人的無知份子,食肆轉換僱員的頻率又非常高,即使同一餐廳今個月沒問題,並不等於下個月會一樣,所以我是絕對不能用“選別的餐廳就可以”這方法,去避免被忽視的。而且我有一個更大的障礙(handicap),就是我們是混種族家庭,(我)會被忽視的情況,比全餐桌一家人都是亞裔的,來得更明顯,始終南方人對混種族的偏見更嚴重。
如果你是我的舊讀者,看過我以前在美生活時寫下的衣服購物文章,也會記得,我是超過九成的衣服都是網購的。為什麼?都是同一原因,被視而不見。我家附近一個戶外式的購物中心,有很多我當年時常會買的品牌的實體店,例如J Crew, Anthropologie, White House Black Market, Ann Taylor/Loft等等,那購物中心也是一個你見不到黑人亞洲人的地方。我們那裡的銷售文化,是進店後店員通常會先打招呼,也會在你剛進店不久就來個自我介紹然後可能問你想選什麼,或者是有需要試衣服可以找她之類。我試過很多次,在進這些商店後,從進門,到看衣服,試身,直至拿衣服去付款,都沒有任何售貨員走近過我身邊。最惹笑的是收銀員會問,請問今天誰協助過你(她們會輸入在系統內),每當我回答沒有人時,收銀員都會突然來不及反應。後來,我就選擇在網上買衣服了,實體店我還是會去的,但就只用來退貨,一進去直接走到收鋃處,退完直至離開。一次偶然機會,我跟前夫去了全州第一大城市的Anthropologie購物,在那裡第一次遇到賓至如歸的友善服務,我內心感動得差點想哭出來,不過跟前夫說這些分別,他只會明白我口裡說的內容是什麼,而不可能有共鳴的。
是否我家附近所有白人都會歧視人,當然不是。我遇過幾次視而不見/不禮貌待遇,都是令在場看到的其他白人感到尷尬/甚至帶歉意的。
一次去家附近的Target購物,看到些衣服想去試身,走到試身室時,櫃檯服務員是個年輕少女(看似大學兼職生),她正拿著幾頁紙在看,我不想打擾她就拿著衣服在她前面靜靜待著,等她意識到我在才告訴她我想用試身室。就這樣,我在她面前,等了幾分鐘,她都沒反應繼續看那些紙,其實那時我都知道自己又被視而不見。不過當時我有些想知道,我究竟要站多久,她才會扮突然看到我?就在玩這個等待遊戲時,一個白人太太拿著衣服走過來想用試身室。她一到我身旁(是真的身旁),女孩立即抬頭,問她(是問她不是問我)是否要用試身室。那太太一面錯愕,然後立即說,是她(指向我)先來的,應該她用先,女孩當沒事一樣就問我拿了幾件衣服讓我入試身室。太太當時很尷尬,一定是遠遠走過來時,一直見我就站在女孩前方沒回應,但自己一到就插隊,覺得很不好意思。我當然知道錯不在她,所以向她點頭來個苦笑,就走入更衣室了。
另一次自駕去洗車,是有職員包洗包抹服務那種。當時已接近店舖關門的時間,排在我前面,是一個白人婆婆。她下車向職員交待時,轉頭向我望了一望,然後露出一個不太友善的表情。我沒覺得什麼,又不是要跟她有任何溝通。不知因何,原本只是交待工作及交車匙給職員的簡單程序,她就當作是跟朋友去咖啡廳聊天一樣,最初她都已拿好手袋站出車外,但後來就一直不走繼續跟職員聊天,甚至打開車門坐回主駕座位繼續聊。你不要以職員們跟她聊也要負責任,他們一直聊一直望向我的車,後來亦截了我成為最後一輛會服務的車,到聊得很過份時,更有職員走過來跟我道歉,但他們也很無奈,不好意思制止老婆婆。我印象中,她好像一聊就聊了十分鐘左右。
你以為這樣就完了嗎?哈哈,錯了。職員拿走車匙後,僱客是要走進店內的收費處,根據不同的服務付款。我跟在她後面,當然亦要再等。我當時的心情是,婆婆可能很少外出,很少跟人談話,美國人跟陌生人聊天是很常見的事,而且我車在洗我也是要等的,就讓她談過夠吧。好不容易,婆婆終於走了,我就走到櫃檯付款,服務生是個年輕白人男孩,他已第一時間向我道歉說讓我久等,我說沒關係婆婆可能想聊天吧。
你又以為這樣就完了嗎?哈哈,又錯了。如果只是這樣,我也不會那麼肯定婆婆是衝著要對我無禮而來的。就在我要付款時,婆婆走回櫃檯,還把身體推到檯前,沒有說excuse me,沒有當我存在過,就直接向服務生繼續說話。大家可能不知道,在美國(尤其不在大城市),插隊是非常非常無禮的行為。她當時的舉動真的嚇了那男孩一跳,因為不可以不理會她,但明知道先回應她是很不當的行為,最無禮的是她真的從來沒有當正在跟男孩交易的我存在過,沒有說不好意思,沒有望過我一眼,直接就跟男孩說話,而且是聊天,而不是說或者問一些跟收費或者洗車有關的問題。
其實在美活了這些年,雖然我不會說我對這些事無感,但我也已習慣不在這種場合作什麼反應,因為跟無知又有偏見的人溝通或吵罵是沒有用的。男孩用了一點時間打發就站在我身邊的婆婆(是真的差一兩吋就貼身的身邊),待婆婆走了之後,他很認真的跟我道歉(也是為婆婆的無禮向我道歉),我除了向他苦笑及說不是他的錯之外,還能做什麼?
更荒謬的,是試過跟前夫在Costco購物排隊付款時,另一條隊有個年紀大的白人男人,向我倆望了一望,然後走向我前夫身旁,一邊望著我一邊猥瑣地向他問“where did you get this one?”。因為實在太突然,我倆都完全反應不過來!他可能是越戰或韓戰的前軍人,在他的印象中,亞洲女孩(我外貌打扮都很年輕)如果跟著一個白人男人,就應該是半買回來是過埠新娘吧。
還有些其他的例子的,也試過被黑人歧視過,不過這篇已寫得太長我亦不想重溫了。起碼以上的已令大家有點印象,有時,不是突破有人過來罵你叫你回去自己的國家,甚至是襲擊你,又或是在職場不被升職等,才算是受到種族歧視,反而是日常的點點滴滴,讓你在日常生活上覺得自己是個二等人,那種累積更明顯。
其實我選擇回流的一個主要原因,也是不想繼續在北卡生活(當然還有其他原因),因為當時Trump上場剛一年左右,我自己覺得,一些白人因為一直被他鼓勵可以明目張膽地種族歧視,在日常生活上是開始隱約感受到變化的。但我知道前夫不想搬家,我亦沒有想過要去說服他,如果要選擇搬走,與其自己一人搬到美國其他城市從頭來過,不如直接回流香港,起碼家人朋友都在啊。大家或者會認為,為此放棄一段婚姻太可惜,又或者認為前夫不作任何遷就好自私等等。嗯,你就當我太理性,太沒有埋怨的能力吧,因為前夫是不太了解我就面對種族歧視遭遇而累積的不快的。多年來遇到這些事時,可能當時一刻我會心情一沉,或許我基本上是一個沒情緒的人,並不會為這些事要宣洩或抒發什麼,亦不會一直重複投訴埋怨什麼,對其他人而言,他們不覺得我很受影響是很正常的。你就見我過去十年都有寫部落格,居然從來沒有寫過以上的東西,就知道我不是一個遇到任何不如意的事,要立即宣洩出來的人。
最理想的情況,當然是即使不說一句,身邊人也自己意識到不妥當,會用行動去處理/解決/保護我,但我前夫沒有辦法跟我心靈感應,我也選擇不要求,不強求。說真的,他是獨生子父母年紀又老邁,對他作出這種要求,我自己也未必過得了自己的關。
但經過十年的生活,我自己覺得夠了,將來要搬回美國,也應該會選一個由民主黨控制的大城市居住,交多點稅沒關係。不過這篇文章也不是要嚇怕想去西方國家移民的讀者,畢竟,亞洲人會住在沒有其他亞洲人生活的美國小城市並不多,而當中以混種族配對又沒小孩,而且經常外出消費的更不多,所以也不要以此為例啊。其實也不是什麼高消費,因為在任何州的歐洲名牌名店的售貨員,是一早學會絕對不能看不起亞裔顧客的,我所指的是日常衣食住行類,但又不太屬於必需品的可有可無消費。但就因為是“日常”,所以對我來說,是避無可避的。
白人優先嘅情況,喺呢度嘅餐廳都幾常見。好多時去到亞洲人經營嘅餐廳,較好位置嘅位都會留比白人坐。試過一次,我地張枱同隔離枱(西印度人)距離近到好似大排檔咁,大家都不約而同望住另一對剛進來嘅白人,就直接被安排坐喺一個舒服位置,於是就傾起黎,佢哋覺得呢間唐人開嘅日式任食餐廳,有好位會先益亞洲人,我地覺得係相反,然後大家就大笑起黎,最搞鬼係,個唐人經理突然好不滿,走埋黎同我地講”I know what you guys are talking about”,我地兩枱人,更加係笑到收唔到聲。
回覆刪除係呀,視白人更優越嘅,除咗係白人之外,其實其他種族有推波助瀾,亞洲人尤其覺得白人好巴閉,好多時未相處過就自己做咗奴隸角色先,我私人生活或職場都見唔少。我自己可能身邊已見過遇過太多劣質白人,對佢哋完全無"固有"感覺。
刪除我也试过在去纽西兰的班机上被忽视,饿的不行,举手几次都被无视,直接走向空姐说我并没有睡着,请给我餐点,空姐无奈只好给了 哈哈
回覆刪除如果係一次半次客服的忽視,我自己是不會立即看成與種族有關的,可能是那空姐自己懶吧。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