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2021

種族歧視:我的丁點遭遇(一)

突然寫這個題材,而且是我已經離開美國生活的幾年後才寫,是否有點意外?

也沒有什麼特別觸發我想寫的原因,只是偶然想起一些往事,又記起我應該沒有在這部落格寫過這些。現在有時回看在美國生活時寫下的文章,發現我其實不太寫日常生活的點滴,可能以前我比較寫一些不太個人,不太近身,而著重寫自己看法多一點的文章。另外,我不是一個,無論在職場、感情、家庭或生活上,發生一點不如意事情時,就要立即發洩出來或埋怨什麼的人。很多時候,我都只會讓事情沉澱下來。不是因為事情沒發生過,但我不是一個喜歡小事化大,或讓外來不受我控制的人和事,太影響到我的人。

要說種族歧視,而且還是我個人的經歷,當然是寫我在美國生活那些年的遭遇。首先來一點背景,我在不同的年代,在美國生活過。最初是在三十多年前,在1989-1990這個學年,我在美國東南部的北卡州(North Carolina),當一個中學的交換生,跟一個美國家庭同住,就讀在一間美國本地高中的畢業班(Grade 12, Senior Year)。

但說得更正確點,我在當年讀過兩間不同的中學,因為我曾住在兩個不同的美國家庭內。是的,我經歷過中途要更換寄住家庭的不幸,而且是被迫的,但當中的過程,不是我這篇文章要寫的,我想指出的是,當年我在兩個不同的北卡城市生活過,而兩間就讀過的高中,因學生種族構成很不一樣,所以我的個人感受也有點不一樣。第一個家庭/高中,我只待了兩三個月左右,其餘的時間,我就是在第二個家庭/高中。當然,小小年紀,第一次出國當個交換生,要寄住在美國本地人家庭,上本地人學校,要適應已不容易,更何況要在短時間內適應兩次,兩個不同的環境,那年代沒有互聯網,沒有電郵沒有聊天程式,打個長途電話幾分鐘都要幾百港元,而我整年內,只在農曆年初一,跟家人通過一次電話拜年,是很現實的叫天不應叫地不聞,在別人眼中,這算是不幸吧。雖然不能說,那時只是17歲的我,沒有沮喪悲觀的想法,但身處其中的我,當時正處於要求生(survival)的狀態,只想一切能順利,不浪費父母的金錢與我一個學年,沒時間想太多,就是要盡快再適應新家庭/家人,新學校,新同學,新課程(我在兩間中學選的科目不一樣)。現在回看,這是一個很難得的經歷,有多少交換生,可以在短短10個月內,經歷這麼多?

我住過那兩個家庭的距離,駕車大約30分鐘吧,不算很遠,但它們位於不同的郡(county),首個家在一個小鄉鎮,1990年的人口不到4000人(真的差不多大家都互相認識)。第二個家算在一個小市鎮,1990年的人口超過16萬,相差很遠。

我就讀的第一所中學在一山上(下圖),周圍什麼東西都沒有,就是一片樹林。


8/90年代的學生照片找不到了,以下是在網上下載的2019年整個畢業班照片。大家有沒有留意到什麼?對,就是學生絕大部份是白人,當中只有兩個黑人,沒有一個亞洲人。

我在維基百科找到的資料,我住的第一個小鎮,最後一個人口普查統計在2010年,人口種族分佈是97%白人,2%黑人,另外少於1%是其他種族(包括亞裔)。


然後我讓你看看我第二所就讀的高中,網上只找到這鳥瞰圖,但其實它位於市內算中心點,周圍有公路,商店也有民居。


這是在網上找到的2020年畢業班照片,種族分佈是否沒有之前那一班那麼單一呢?在維基百科找到此市最後一個人口普查資料是2017年的,當中約60%是白人,35%是黑人,2.2%亞裔,其餘剩下的幾個%是混種族或印第安原著等。



現在讓我告訴大家,一個美國城市,一般在什麼樣的種族分佈比例下,會醞釀最繃緊對立的氣氛,或最容易出現種族歧視的情況。那通常是當黑人佔超過15%,但又不足50%時。人性就是這樣的,當同一種族無論是白人/黑人/亞裔都好,如果只佔非常小數,少於15%甚至只有10%或更少,他們就會更小心更謹慎地過日子,不會想太突出自己。

當大家以為我就讀的第一所學校,全校差不多98%是白人(老師也是),會不會非常歧視其他種族的同學?實情是相反,就是因為那裡非常統一,非白人(黑人加亞裔)全學校只得三幾個,根本連所謂聚在一起也聚不成,絕對不會構成任何威脅,白人也沒有必要在言語或行為上做出任何霸凌。我當年是全所學校四個級別,唯一一個亞裔學生,很多同學連近距離看一個亞裔人都未試過,我當年最常遇到的情況,是有同學(尤其是女同學)問我的直長頭髮是不是真髮,及問我可不可以觸摸它,因為她們未見過天生又筆直又順滑的長髮(外國白人女孩的頭髮,大部份是天然鬈曲的,你見到的直髮是她們每天用電挾(flat iron)挾出來的),很多同學都當我是個洋娃娃似的。雖然我在所學校只讀了兩個月左右,但因為那鄉鎮太過同質(homogeneous),是有點樸素又帶點幼稚,但校園的氣氛算平和,同學亦十分友善,我在那兩個月認識的同學中,有三幾個能成為我多年的好朋友,即使我轉學校也一直有書信來往甚至見面,有一個甚至在3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仍是朋友。

當我轉到第二所中學,那邊的校園氣氛就很不一樣的。我當年校內黑白人的比例約是四比六,全校亞裔學生好像只有三個(已包括我及我那個日本交換生好朋友)。我們三個亞洲異類當然是透明人,但在學校,是可以明顯感受到黑人及白人同學之間的自我區隔(self segregation),黑人與白人學生結友的情況基本上不會出見,更從沒有見過黑白人配的情侶。在飯堂,在轉課堂時的走廊,在校巴,在學校活動等等,都只會見到白人跟白人聚在一起,黑人也如是。我記得我自己上的六課之中,只有一個白人男同學,他的朋友大部份是黑人,因為他也是學校籃球隊內唯一一個白人隊員!與我熟識,每天一起吃午飯的幾個女同學,也全是白人(她們肯照顧我這個突然來插班的亞洲女孩,整學年車我外出吃午飯,我十分感激)。

這就是因為他們當中,沒有一個種族佔非常大多數,亦有足夠的同伴不用遷就,想做自己就做自己,所以有時亦會見到一些種族對立的場面或氛圍,尤其是在一些學校活動時。位於城市的學校,校園出現打架或暴力事件的情況也多一點,我第一次聞到/認識到大麻煙的味道,就是在那所學校的洗手間。亦可能因為是城市人的關係(雖然跟我們亞洲人認識的大城市還有很遠的距離),同學們沒有那麼純樸簡單,同學之間的是是非非也多一點。我在那一所學校沒並有任何深交,離開後也沒有跟任何同學保持聯絡。

寫了這麼多,好像還沒到正題。我文章的標題是“我的遭遇”,那我在當年,有過什麼種族歧視的經歷呢?

事件發生在我已住在第二個家庭的時候。

有一晚,我們一家人外出吃晚飯,駕車回家時,發現家的前院被破壞,包括外牆被擲雞蛋,前園的幾棵樹木也被衛生紙亂七八糟地捲纏著(front yard egged and rolled),就像以下網上照片那樣,不過我們家的外牆就更有被擲上生雞蛋,那是為了清理不乾淨的話會留下臭味。

但這跟我,或跟種族歧視有什麼關係?


當我們把車泊好後,發現我們泊在前院的另一部汽車,米白色的車身,被油漆噴了KKK字樣。

大家知道“三K黨”是什麼嗎?KKK (Ku Klux Klan)是美國一個奉行白人至上主義的本土恐怖組織,直至到六/七十年代,仍經常對非白人(主要是黑人)進行私刑及暴力行為,成員主要來自美國東南部的州份,我不詳細寫太多了,想知道更多關於三K黨的背景,就按此吧。

因為被雞蛋及衛生紙破壞要花很多時間清理天亦已黑,我契爺契媽(我寄住家庭的父母)還在疑惑為什麼被破壞在埋怨時,他們一看到車上的噴字,立即叫我跟兩個妹妹一家人快速回家,回到家後契爺向外觀察了一會,因為怕破壞家園的人還在附近,就致電相熟的鄰居男主人,一起駕車在附近巡視,而我們跟契媽就鎖上門留在家,全屋也沒開燈地靜靜待著,後來我知道找那鄰居,因為他家裡有槍而我契爺契媽家是沒有的。待他們巡了一陣子沒發現回來(他們也去了附近的超市問有沒有人只買了幾盒雞蛋及衛生紙之類),我們就在顫顫驚驚的心情下去睡覺。

這件事,之後沒有任何後續發展,就是我們家突然被破壞,然後就沒有下場了。我們之前沒有受到任何恐嚇,之後也沒有發生過任何事。

至於為什麼會發生?當然到最後我們也不會知道真相。如果只是前院被破壞,我契爺契媽可能還會懷疑,可能是我15歲的大妹妹在學校得罪了什麼同學(她當年是有點"問題少年"的),但看到KKK字體後,就未必會這樣想了。但我整年的生活圈子,在學校的生活及認識的同學們,都從未對我有什麼種族歧視的言語或行為啊,而且,誰知道我住在這裡?

雖然我第二個美國家位於小城市,各種族的人都有,但我們家所在的那條街道,當年基本上是純白人住宅區,但又有誰會知道,我這個非白人住在這一間屋,入侵了他們的範圍?

想想,也是有可能的,因為每天早上,我跟大妹妹都會在前院等校巴,而最容易見到我是住在這一間屋的原因,是因為每星期一至六,下午見到郵差派信後,都是我一個人出門,走過前院,過一條兩線的馬路到另一邊的郵箱去拿信件,在前院來回,等過馬路的時間,經過的車輛都會見到我這個亞裔女孩就住在這個家。這就是我唯一想到,為什麼我們的家,會被三K黨視為要恐嚇或攻擊的對象。

如果你問我,我有很害怕嗎?坦白說,沒有很怕。事發的晚上是很害怕的,但當年我對三K黨認識不深,我更主要是因為契爺契媽的反應而覺得害怕,之後過了幾天,沒有任何事發生,我們又如常地繼續平時的生活。我契爺契媽從來沒有跟我說過,這件事可能和我有關(他們基本上沒有在我們幾個小孩面前討論過這件事),也沒有叫我不要外出拿信件,我們的生活就如沒有這件事發生過那樣繼續,所以我也沒有害怕的感覺。當然,這次最後只是一件單純的惡作劇,但也不能排除是因為我不是白人又居住在白人區而被警告/恐嚇之類,這個迷永遠都不會解得開。

我契媽及契妹一家,現在仍住在那裡,但那區近十多年,已變了混種族的地區了。

下一篇,我再寫相隔了差不多二十年,我再回去北卡生活了超過十年,遇到的種族歧視情況。









5 則留言:

  1. 您好。我曾在不同的州份生活过,我并没有感受到種族歧視。可能每个地方主要都是亚洲人,Hispanics和小数白人。 我想地方文化是很有影响的。祝你秋天快乐。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其實只要是亞洲人多的州/城市,其他種族的人就不會多,或者說不會佔一個明顯的多數,歧視亞裔美國人的情況就不會出現(或者只會歧視東南亞裔人)。

      刪除
  2. 有遇過歧視,但沒有遇到咁激嘅情況。妳契爺契媽真的好,很顧及妳感受,難怪咁多年,你地都保持聯絡!初時去到LA,我都試過住喺人地屋企,好難捱,諗起都驚!

    回覆刪除
    回覆
    1. 对不起。我没有说清楚。我是预科毕业后,在香港工作一段时间才去美国读大学的。我没有契爺契媽,也没有在人地屋企住过。读完书后,我在不同的州工作生活过。真不好意思,我没有说清楚。

      刪除
    2. 係呀,依家睇翻係好激架,因為property被破壞又寫上種族歧視恐嚇字句,其實無論以前到現在都非常少有,而且我屋企唔係喺小街非常安靜嘅地區,佢哋都夠膽咁做係非常離譜。但係當時我年紀輕,對KKK只有一啲模糊嘅概念唔算有認識,而契爺契媽又一直無同我哋講過件事,我當年唔太覺得同自己有關架,所以就無咁驚。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