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書評。
今次是暢銷題目:養兒育女
現代父母都非常愛惜兒女,會盡一切能力令小朋友生活在愉快及充裕的環境中。新一代的父母除了希望子女快樂及健康成長外,更希望培育他們成為善良負責任的人。
Nurture Shock這本書,就是兩位作者解讀數以百計的養育研究後得出的見解及心得。如果你對這題目有興趣,這本書值得一看,因它不是單一研究或單一議題,而其見解亦見精確。
以下是書本每章的主題:
- 讚揚兒女聰明,會令他們不願嘗試新挑戰及增加作弊機會。
- 「早上」多1小時睡眠對青少年的重要性,包括影響車禍發生頻率及提升學業成績。
- 安排小朋友從小在多種族環境生活及上學,亦不會減輕種族歧視態度。
- 所有兒女都說謊,包括品學兼優的小朋友。不要輕易以試探口吻查問小朋友是否說謊,他只會說更多謊話。小朋友及青少年愈與父母爭執,說謊的頻率愈低。
- 每100個被視為資優接受資優教育的幼童,到小學三年級時只有27個仍符合資格,即是有73個實至名歸小朋友被拒於門外。
- 小朋友、兄弟姐妹間爭執主要不是為了大人注意。幼兒讀物及電視節目(Nickelodeon, Disney Channel)內的「衝突出現頻率」比故事最終的一小段和解影響力重大,因這些看似兒童適宜的衝突,比大眾媒介的污穢及暴力更容易讓小朋友學會欺負其他人。
- 不在兒女面前爭執沒有特別好處,讓他們體驗父母如何在爭執中和解更重要。
- 小朋友的自我控制(self-control)可被訓練嗎?Tools of the Mind幼稚園課程可能幫到你。即使你居住四周沒有這課程,你也可以自我製造家居版。
- 嬰兒時期愈懂得聽與講,語文水平會一直優勝至小學三年級。如何加快嬰兒的說話能力?那就要學會如何與嬰兒聊天。
連日傳統及網上媒介將焦點放在反高鐵示威是否激進,警察用胡椒噴霧是否過份的爭論。
你一言,我一語,人人有意見。
圍堵立法會、禮賓府、阻止官員議員離開、掟水樽、拉鐵馬、講粗口......
可能香港太耐沒有具規模的示威活動了,官員市民甚至新聞媒體好像集體失憶似的。
示威者當中,有沒有為反對而反對的鬥氣派?有沒有無所事事,太無聊想攪破壞的死靚仔?
當然有!
筆者90年代示威之時,大部份時候都只是一百幾十人,當中也偶爾有專攪破壞的,莫講掟水樽,向警察掟鐵梯的也試過,組織示威的也沒奈何,何況今次示威人數幾千?難道一個水樽、一條鐵梯就可全盤否定示威者的訴求?
批評者又質疑,幾千示威者當中,尤其是80後、90後的年輕人,究竟有幾多人生經驗與智慧去衡量政策的利弊?正所謂「大人嘅事,細路唔好咁多事!」
我相信年輕示威者當中,真的有部份未必完全掌握來龍去脈,有些更可能只是從Facebook組群呼籲貪得意出來玩玩。
「示威」這活動本身,是一個很好的公民教育平台。經歷一次有規模的示威,有些會被混亂嚇怕從此絕跡,有些會上癮盲目跟從,亦有些會一開眼界,學會觀察議題的多方面,即使將來不再激進,不再攪事,也算見過世面。
我想說的是,沉默的大多數香港市民們:其實大家不需要與示威者劃清界線,示威的80後也沒有要你們出來支持或撐什麼。他們的「所作所為」,是很不河蟹,但撫心自問,又真的有幾亂?幾影響到大家的生活呢?
從來,都是要一小撮攪事派天真、無聊、激進,不停攪事,當權者才會在弄權時稍為避忌。在大是大非時,也多得攪事派多年的攪事經驗,才可在適當的時候呼籲沉默的大多數站出來。當有足夠的沉默大多數時,他們又會突然特別在意要有秩序,不要亂。有沒有想過,激進是一種手段,是人數不足的策略?
未到刑事毀壞,放火自焚之時,都不必太在意吧!
大家覺得現在的香港「還可以」,比其他地區理想,有沒有想過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攪事派的存在?他們沒有自覺犧牲,也不特別需要你鼓勵,這是他們的生活模式,就像其他人希望別人尊重他們專心照顧家庭的生活模式一樣。我夠膽講一句,沒有一個激進攪事派,會走出來批評其他人只專心照顧家庭太自私,對社會沒貢獻。
相煎何太急?
特首曾蔭權批評,上星期六部份反高鐵示威者,不負責任衝擊立法會,是違背香港社會核心價值及法治精神,絕對不能接受,示威者應該反思......
一場示威,幾千人圍堵立法會、禮賓府,「違背香港社會核心價值及法治精神」。
有沒有反高鐵,結果亦早有定案,你以為香港可以無條件享受CEPA、放寬自由行、銀根源源不絕?正所謂「出嚟行,預咗要還!」
香港,有排還。
但我仍要衷心感激幾千位違背香港核心價值的50後、60後、70後、80後、90後連月來的堅持。
沒有你們,香港沉默的太多數,不會知道建造高鐵的正反面。
沒有你們,香港沉默的太多數,不會有更多機會觀察到現時無論主管者、政制及政黨政治與市民的抽離及無奈。
香港沉默的太多數仍會繼續沉默,但多得你們的堅持,由天星、皇后碼頭到高鐵到將來更多更多的議題,一點一滴將公民教育、公民意識慢慢滲入。在欠缺大是大非、道德模糊的年代,你們就是一道清泉。
話說建制派對這批80後的堅持與激進不明所以,急忙委派學者研究對策。
80後,即廿來歲的年輕人,有些還在求學,有些出茅廬已三、五載。
是否他們特別激?其實稍有研究香港歷史的也應知道,每個年代也差不多,50後有其激(67暴動)、60後有其激(基本法草擬爭論)、70後有其激(中國民運)。突如其來不明白80後,只可以說現時政府「針唔桔到肉唔知痛啫」。
但80後的分別,是其「香港是我家」的統一性。50-70後若不是自己是新移民,其父母也大多是由大陸逃難而來的。經歷英國殖民地的統治,回歸主權爭論及移民潮,過客心態相對強烈。
80後卻差不多全部是土產,甚至父母也是土產。移民潮已過,大學學位又激增,也令80後出國流學移居人數大減。
80後在香港親身經歷過什麼?頭十年兒童時代不計,基本上有自我意識時就遇上金融風暴,仍未出身一展身手已科網爆破,還有沙氏。即使過去三五年經濟開始回穩,卻只集中在股票地產市場,惠不及他們。每天要面對的,卻是自千禧年以後大學畢業出身那獨有困境。
60後及70後出身時,香港經濟在起飛期,移民潮又讓很多年輕人提早上位,他們是很難明白80後的大學生出來工作五年、七年,仍停留在officer級,一萬多月薪,上司們及管理級人員仍是30多、40出頭又不會移民那種無助。
對他們而言,唯一一個家就是香港,沒有機會或打算離開,卻又眼見自己的前境,甚至香港的前境每況愈下,來來去去政府政策的受益人都是幾個大財團,滴水不漏到普通市民,現在唔激,何時激?
80後的激,不是因為三餐不繼,家有十兄弟,他們很多有父母寵愛。他們的激,是「愛家」的表現。特區政府,這不是建幾個青少年中心,再增辦展翅、副學士,留他們在學校久一點就可解決的問題啊。
90後,我等你。
原本剛寫完200篇網誌!
趁新一年,新10年代,改了版面圖片,換個新形象。
記得千禧年的來臨嗎?眨眼間又十年了。
科技提升、互聯網/資訊普及,生活好像方便了許多;但同時恐怖主義抬頭,致命沙士禽流感肆虐,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但隔膜加深。
我其實幾慶幸自己年紀大,因為我很喜歡80年代的日子,我亦很懷念手寫信件及沒有手提電話的年代(約會朋友時間地點很清楚,遲到的情況亦很少有)。生活是很簡單,沒有現在方面,但感覺良好。
70年代還是很落後缺乏,90年代又開始迷失糜爛,80年代的情懷,很懷念啊!
你呢,你喜歡許冠傑/羅文/甄妮年代,譚詠麟/張國榮/梅艷芳/達明一派/Beyond年代,抑或是四大天皇/鄭秀雯年代?
2010年1月2日,對於我住的州份,是重要的日子!
因為由那一天開始,州內所有食肆酒吧都會全面禁煙。
請先別喝倒采,我知道很多州份及大城市已一早全面禁煙。
你們有所不知,北卡與香煙之間,是有一點情意結的。
南、北卡州本來都是農業地區,南卡出產棉花,而北卡就盛產煙草。即使時至今時今日,北卡仍是全美煙草業出產最高州份。
二十年前我做交換生時,即我契爺契媽所住的城市,就叫Winston-Salem,兩大香煙牌子「雲斯頓」及「沙龍」就是以此城市命名。這兩煙牌跟Camel駱駝牌香煙都是R J Reynolds Tobacco Company(RJR)的著名品牌,出產全球。
煙草業對北卡的影響隨處可見,RJR是北卡大僱主,亦曾是本州最高交稅企業。發財要立品,北卡可見到很多RJR捐款建立的學校及社區設施。
香煙、吸煙,一直以來都是本州的標記。我記得在這裡當中學生時,學校是容許學生抽煙的,小息午飯時候,很多同學都會聚在一起抽煙。現在想起來有點不可思議!
當然,自從煙草公司不斷被控告及付出高昂罸款後,北卡(全美)的煙草商已無甚豪利可途。但煙草業在北卡人心目中地位,仍不像其他國家,其他城市那樣不堪。很多年長一代或受僱受惠煙草業的人,仍覺得禁煙是有一點忘恩負義!
所以,你可以想像,1月2日禁煙,對於這地方來說,真的是革命性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