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美國時、美國事」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美國時、美國事」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31/12/2022

年末了,是時候告訴大家

在這裡有很多以八年十年計的長期讀者,也有很多隱形讀者,我想在2022年最後一天,告訴大家,這是最後一篇可被歸類為Blaze日誌的文章了。

今年美國時間11月20日,我們把愛犬Blaze送走了。

她離開前的一天,香港凌晨3時多的時間,我自己半夜睡醒,在滑手機時,突然收到前夫短訊,並詢問是否可以致電談話,其實他這樣一句,我已經知道是關於Blaze。通電第一句,也應該是我第一次聽到前夫哭起來說話,告訴我Blaze情況不好。雖然沒有明顯的痛苦,但一年前患過的那個影響神智及方向感的毛病又回來了,沒有上一次那麼突然及嚴重,但情況一直持續而且愈來愈差,帶她去看醫生也說沒辦法醫治。

坦白說,我不需要前夫說完,已先斬斷他說話,告訴他可以讓Blaze離開,不用問准我(我也沒資格),也感謝了他過去四年,在Blaze漸漸衰老要更多心機照顧時,獨力付出。

雖然在Blaze來我們家的首七年,前夫很多時都在外州上班,我是Blaze的主要照顧者,但自我離開後,又遇上武肺變成在家工作,Blaze跟爸爸的感情,應該深厚了非常非常多。聽到前夫情緒那麼不穩的來電,我擔心他更多,因為他是非常堅強的人啊,亦知道Blaze的狀況應該是很差。

當我分散了他注意力談了些別的話題,待他平伏了心情後,才再問Blaze的病情,原來她再次病發都有一段短日子,但因為情況沒有去年那麼嚴重,她也沒有痛楚,前夫就只是更留心更在意她的一舉一動,這樣照料著她。

但到她離開前不久,Blaze大部份時間都是睡著休息,早上有時甚至叫不起來,出外大小便也走不多,十多步就停下,有時也忘記要上廁。最令我覺得是時候要讓她離去的指標,其實是她在家也會不懂方向的走,然後走到牆壁或傢俱的盡頭又不懂如何回頭及轉彎,就這樣停下來,應該是她害怕了,就會待在那裡失禁小便。前夫說那一星期他已因為這樣幫她洗澡三次了,但我們都不是介意她失禁,我自己是更不想Blaze因為腦筋不清而覺得害怕。

從小到大,我們都深知Blaze是一只膽小的狗狗,我們也盡了一切能力,去讓她不會遇到害怕的狀況,令她有安全感。現在她身體沒有痛楚也沒有什麼讓身體機能失效的病患,但就遇上可能讓她失去安全感的狀況,只是因為這樣,我就更肯定爸爸考慮送走她的想法是正確的。我絕對不想因為Blaze外表看似無任何問題,在偶爾狀況好的時候仍是以前的Blaze,而一直拖下去,我覺得這樣是我們的自私,我想讓她情況更壞,更感無助更害怕之前,能在爸爸懷下離去。前夫說他會安排可以上門送走狗狗的獸醫,起碼她不會在陌生的環境下離開。我請爸爸在她離開前替我向她說句話,再拍些她的照片,那就是媽媽對Blaze的告別。

這是她離開那一天的上午拍下的。還有幾個月就16歲的Blaze,在我心中,永遠是人見人愛,溫柔聽話沒任何缺點的乖女兒。


我並不相信什麼彩虹橋,會將來再見的那類人,我只會感激過去十多年,Blaze帶給我,及認識她的所有人,一切美好的回憶。這一篇文章,也是Blaze向所有在這部落格看著她成長,喜歡她的各位告別,感激各位叔叔姨姨多年來的關心愛護。

女兒,安息吧。








17/10/2021

種族歧視:我的丁點遭遇(二)

上回寫完我在三十多年前,在美國當交換生時經歷過的種族歧視遭遇,這一篇寫一下,我後來移居美國生活了十年的另外一些狀況。

如果不是超級大城市,美國任何州任何城市的種族自我分隔(self segregation)都是很嚴重的,白人有自己的社區,黑人有自己的社區,至於亞洲人就要看來自那裡,東北亞(日本/韓國/香港/台灣/大陸)及印度裔就會靠近或滲入在白人區,而東南亞(越南/菲律賓)就多數會靠近多黑人居住的社區。說到底,就是跟家庭收入有關,入息越高的,都會想聚居在一起,尤其因為美國中小學分配學額,是因居住地分派的,所有家長都想子女入讀排名高的學校啊!

因為在十一年之間搬過一次家,我曾住過兩個相距約二十分鐘車程的城市。我前夫是白人,所以兩個家很自然的,是位於"白人區"。第一個家在一個小鎮,2010年人口普查只有23,000人左右,白人高佔84%,亞洲人只可憐地佔0.05%,即是全鎮只有11個亞洲人(我就是其中一個)!那小鎮你可以說民風比較樸素點,但同時也可以說他們無知鄉下一點。

搬了家之後,到了一個大十倍的城市,2019年人口普查有297,000人左右,因為是我州第三大的城市,種族分佈一定會平均一點,而且大城市黑人的比例亦一定較高,2019年計有47%白人,41%黑人,5%亞洲人(當中一半以上是越南及印度人)。其實愈大的城市,種族自我分隔就會愈明顯,我的家當時是位於市的北面,亦主要是白人(尤其是高薪族)集中的地區。

從上面數據,大家都知道我家附近的亞洲人非常少(我寫過我在北卡十一年,沒有見過一個香港人),即使在街上見到亞洲人,也多數是一整個家庭在一起的構成。不過無論第一或第二個家的社區,我都可以告訴你,在我的社區附近,基本上看不到任何混種族的夫妻/情侶(interracial couple)的。這始終跟美國南方,無論是對宗教或對種族都較保守有關,要見到混種族夫妻或家庭,可能要到州的最大城市或是大學區附近,才會較多機會出現。

亦因為我跟前夫不單只是混種族,而且是很罕有地,經常外出進食或消費的兩個人,我遇到不同程度種族歧視的狀況,一定會比純亞洲夫妻/家庭較高。

在第一個小鎮居住時,因為週一到週四我都獨留在家(我當時沒有自己的車),很少有機會外出,都是等到前夫回家過週末時,我們才會一起外出。但即使不經常在外,也不等於我可以避免被歧視的情況。

我在北卡居住,最常最常遇到的種族歧視......... 是被“忽視”,簡單直接的說,是被視而不見。這是我在進行消費活動時,經常出現的情況。因為我跟前夫都很習慣外食,所以每個週末可能都會外出吃兩頓晚飯。即使在小鎮,週末吃晚飯也會遇到要等位的情況,我初到步時,為了我走少點路及早一點留下名字排檯號,前夫都會把我放在餐廳門口,然後他自己才去找位置泊車。但過了一兩個月左右,我就認真地對他說,以後一起進餐廳吧。因為,可能有一半情況,是我進入餐廳大門,走向登記的服務員前時,他/她會視而不見,不會主動問我要留的人數及名字,而可能比我晚一點來的其他人(白人),就會立即招呼登記。為免未吃飯已一肚氣,我除了在首一兩個月有自己先走入餐廳登記外,之後的十年都沒有再這樣做,而且之後每次進餐廳,都是讓我前夫去登記的。大家可能會疑惑,不選擇去那些歧視你的餐廳就可以啊,要用你花的錢去懲罸它們啊!我只會告訴你,如果我這樣做,很快就會一所餐廳都去不了。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會這樣?答案其實不難猜。首先我住的區亞洲人非常非常少,而更重要的因素是,僅有的亞裔人之中,會消費會花錢的更少。在我州的亞裔人口,並不像是在加州,在紐約波士頓等大城市的亞裔人。我不是說他們賺不了錢,就看我當年工作的地方,華裔工程師都佔了三份之一,他們都是高薪的專業人士。但他們大部份,原本在大陸都是出身自較貧窮的家庭,是靠自己的努力,在80年代拿到全獎學金來美國就讀碩士博士學位的,後來只是因為八九民運美國政府特赦,所有當時的大陸留學生都可以拿到錄卡居留權,就這樣留在美國落地生根組織家庭。但他們的背景都像是倒模般一模一樣的,娶的妻子不是同期都在美國的大陸人,就是把來自大陸的申請過來,即使在美生活了三十年,英語水平都不高在家也是全普通話溝通(在美國出世的子女會聽但多用英語回答),交際的圈子也全是一樣的人,沒有一個白人/黑人朋友。而且生活得非常節儉,除了買的房子在好校區外,其餘衣食行都非常簡樸,好像賺回來的錢,只是為了儲蓄或者留來供子女去讀長春藤大學。總之,他們就像停留在80年代的模式生活。要外出吃飯,可能只會等家人生日或有事慶祝來才去一次。

因為慣性節儉影響了他們的生活模式,所以即使外出消費,他們也很謹慎,很在意折扣,買衣服鞋襪要等減價或只去outlet,而在給小費時,也應該是最吝嗇的。在美國去有侍應的餐廳吃飯,是要付小費的,不明文規定是消息額的15-20%。你問住在非大城市的亞裔人,他們大多數都是給15-18%小費的客人,而白人就大多數是20%小費的客人,當然也有例外但不多(我跟前夫外食,無論服務多差,從來沒有付過少於20%小費)。而且他們多數只會去連鎖性的餐廳,基本上不會踏入高級餐廳如扒房或酒店附屬餐廳等。我以前都會幫他們的主管辦些午餐活動,慶祝他們設計的項目成功或業績好之類,每次訂的餐廳,來自大陸但已落地生根多年的同事都會說沒來過是第一次來,但我跟其他白人同事就可能經常光顧(他們都比我賺多好多錢啊)。我以前有個小習慣,就是去一些非連鎖食肆時,會一覽全店一次,十次有九次以上,我會是整晚全場唯一一個非白人(是的,不要說亞洲人,連佔全城四成人口的一個黑人都沒有,我也會對前夫說“我又是全場唯一非白人啊”),你就知道我的生活圈是多“白”。非常罕有地,當我見到有一個非白人的時候(即使是黑人),我也會心裡安慰一點,好像是有個心靈上的同志。

就以上描述,你們或多或少都會了解到,為何我家附近小區的飲食業服務員,會對我視而不見。一來亞裔人已很少外出進食,不會是常客,二來他們也多數不被視為“好客”,點的是平價菜式,不喝酒,消費總金額不多,少費也不多。我要再次強調,這是亞裔人口不高的市鎮才會出現的狀況,所以如果你大部份時間居住在亞洲人集中的西岸或加州或美國東北,或主要只在亞洲菜色食肆進食,沒有試過被視而不見或招呼不周的情況也不出奇。

不過除了亞裔人消費少/消費低外,也不能排除很多服務生本身就是常歧視人的無知份子,食肆轉換僱員的頻率又非常高,即使同一餐廳今個月沒問題,並不等於下個月會一樣,所以我是絕對不能用“選別的餐廳就可以”這方法,去避免被忽視的。而且我有一個更大的障礙(handicap),就是我們是混種族家庭,(我)會被忽視的情況,比全餐桌一家人都是亞裔的,來得更明顯,始終南方人對混種族的偏見更嚴重。

如果你是我的舊讀者,看過我以前在美生活時寫下的衣服購物文章,也會記得,我是超過九成的衣服都是網購的。為什麼?都是同一原因,被視而不見。我家附近一個戶外式的購物中心,有很多我當年時常會買的品牌的實體店,例如J Crew, Anthropologie, White House Black Market, Ann Taylor/Loft等等,那購物中心也是一個你見不到黑人亞洲人的地方。我們那裡的銷售文化,是進店後店員通常會先打招呼,也會在你剛進店不久就來個自我介紹然後可能問你想選什麼,或者是有需要試衣服可以找她之類。我試過很多次,在進這些商店後,從進門,到看衣服,試身,直至拿衣服去付款,都沒有任何售貨員走近過我身邊。最惹笑的是收銀員會問,請問今天誰協助過你(她們會輸入在系統內),每當我回答沒有人時,收銀員都會突然來不及反應。後來,我就選擇在網上買衣服了,實體店我還是會去的,但就只用來退貨,一進去直接走到收鋃處,退完直至離開。一次偶然機會,我跟前夫去了全州第一大城市的Anthropologie購物,在那裡第一次遇到賓至如歸的友善服務,我內心感動得差點想哭出來,不過跟前夫說這些分別,他只會明白我口裡說的內容是什麼,而不可能有共鳴的。

是否我家附近所有白人都會歧視人,當然不是。我遇過幾次視而不見/不禮貌待遇,都是令在場看到的其他白人感到尷尬/甚至帶歉意的。

一次去家附近的Target購物,看到些衣服想去試身,走到試身室時,櫃檯服務員是個年輕少女(看似大學兼職生),她正拿著幾頁紙在看,我不想打擾她就拿著衣服在她前面靜靜待著,等她意識到我在才告訴她我想用試身室。就這樣,我在她面前,等了幾分鐘,她都沒反應繼續看那些紙,其實那時我都知道自己又被視而不見。不過當時我有些想知道,我究竟要站多久,她才會扮突然看到我?就在玩這個等待遊戲時,一個白人太太拿著衣服走過來想用試身室。她一到我身旁(是真的身旁),女孩立即抬頭,問她(是問她不是問我)是否要用試身室。那太太一面錯愕,然後立即說,是她(指向我)先來的,應該她用先,女孩當沒事一樣就問我拿了幾件衣服讓我入試身室。太太當時很尷尬,一定是遠遠走過來時,一直見我就站在女孩前方沒回應,但自己一到就插隊,覺得很不好意思。我當然知道錯不在她,所以向她點頭來個苦笑,就走入更衣室了。

另一次自駕去洗車,是有職員包洗包抹服務那種。當時已接近店舖關門的時間,排在我前面,是一個白人婆婆。她下車向職員交待時,轉頭向我望了一望,然後露出一個不太友善的表情。我沒覺得什麼,又不是要跟她有任何溝通。不知因何,原本只是交待工作及交車匙給職員的簡單程序,她就當作是跟朋友去咖啡廳聊天一樣,最初她都已拿好手袋站出車外,但後來就一直不走繼續跟職員聊天,甚至打開車門坐回主駕座位繼續聊。你不要以職員們跟她聊也要負責任,他們一直聊一直望向我的車,後來亦截了我成為最後一輛會服務的車,到聊得很過份時,更有職員走過來跟我道歉,但他們也很無奈,不好意思制止老婆婆。我印象中,她好像一聊就聊了十分鐘左右。

你以為這樣就完了嗎?哈哈,錯了。職員拿走車匙後,僱客是要走進店內的收費處,根據不同的服務付款。我跟在她後面,當然亦要再等。我當時的心情是,婆婆可能很少外出,很少跟人談話,美國人跟陌生人聊天是很常見的事,而且我車在洗我也是要等的,就讓她談過夠吧。好不容易,婆婆終於走了,我就走到櫃檯付款,服務生是個年輕白人男孩,他已第一時間向我道歉說讓我久等,我說沒關係婆婆可能想聊天吧。

你又以為這樣就完了嗎?哈哈,又錯了。如果只是這樣,我也不會那麼肯定婆婆是衝著要對我無禮而來的。就在我要付款時,婆婆走回櫃檯,還把身體推到檯前,沒有說excuse me,沒有當我存在過,就直接向服務生繼續說話。大家可能不知道,在美國(尤其不在大城市),插隊是非常非常無禮的行為。她當時的舉動真的嚇了那男孩一跳,因為不可以不理會她,但明知道先回應她是很不當的行為,最無禮的是她真的從來沒有當正在跟男孩交易的我存在過,沒有說不好意思,沒有望過我一眼,直接就跟男孩說話,而且是聊天,而不是說或者問一些跟收費或者洗車有關的問題。

其實在美活了這些年,雖然我不會說我對這些事無感,但我也已習慣不在這種場合作什麼反應,因為跟無知又有偏見的人溝通或吵罵是沒有用的。男孩用了一點時間打發就站在我身邊的婆婆(是真的差一兩吋就貼身的身邊),待婆婆走了之後,他很認真的跟我道歉(也是為婆婆的無禮向我道歉),我除了向他苦笑及說不是他的錯之外,還能做什麼?

更荒謬的,是試過跟前夫在Costco購物排隊付款時,另一條隊有個年紀大的白人男人,向我倆望了一望,然後走向我前夫身旁,一邊望著我一邊猥瑣地向他問“where did you get this one?”。因為實在太突然,我倆都完全反應不過來!他可能是越戰或韓戰的前軍人,在他的印象中,亞洲女孩(我外貌打扮都很年輕)如果跟著一個白人男人,就應該是半買回來是過埠新娘吧。

還有些其他的例子的,也試過被黑人歧視過,不過這篇已寫得太長我亦不想重溫了。起碼以上的已令大家有點印象,有時,不是突破有人過來罵你叫你回去自己的國家,甚至是襲擊你,又或是在職場不被升職等,才算是受到種族歧視,反而是日常的點點滴滴,讓你在日常生活上覺得自己是個二等人,那種累積更明顯。

其實我選擇回流的一個主要原因,也是不想繼續在北卡生活(當然還有其他原因),因為當時Trump上場剛一年左右,我自己覺得,一些白人因為一直被他鼓勵可以明目張膽地種族歧視,在日常生活上是開始隱約感受到變化的。但我知道前夫不想搬家,我亦沒有想過要去說服他,如果要選擇搬走,與其自己一人搬到美國其他城市從頭來過,不如直接回流香港,起碼家人朋友都在啊。大家或者會認為,為此放棄一段婚姻太可惜,又或者認為前夫不作任何遷就好自私等等。嗯,你就當我太理性,太沒有埋怨的能力吧,因為前夫是不太了解我就面對種族歧視遭遇而累積的不快的。多年來遇到這些事時,可能當時一刻我會心情一沉,或許我基本上是一個沒情緒的人,並不會為這些事要宣洩或抒發什麼,亦不會一直重複投訴埋怨什麼,對其他人而言,他們不覺得我很受影響是很正常的。你就見我過去十年都有寫部落格,居然從來沒有寫過以上的東西,就知道我不是一個遇到任何不如意的事,要立即宣洩出來的人。

最理想的情況,當然是即使不說一句,身邊人也自己意識到不妥當,會用行動去處理/解決/保護我,但我前夫沒有辦法跟我心靈感應,我也選擇不要求,不強求。說真的,他是獨生子父母年紀又老邁,對他作出這種要求,我自己也未必過得了自己的關。

但經過十年的生活,我自己覺得夠了,將來要搬回美國,也應該會選一個由民主黨控制的大城市居住,交多點稅沒關係。不過這篇文章也不是要嚇怕想去西方國家移民的讀者,畢竟,亞洲人會住在沒有其他亞洲人生活的美國小城市並不多,而當中以混種族配對又沒小孩,而且經常外出消費的更不多,所以也不要以此為例啊。其實也不是什麼高消費,因為在任何州的歐洲名牌名店的售貨員,是一早學會絕對不能看不起亞裔顧客的,我所指的是日常衣食住行類,但又不太屬於必需品的可有可無消費。但就因為是“日常”,所以對我來說,是避無可避的。











26/9/2021

種族歧視:我的丁點遭遇(一)

突然寫這個題材,而且是我已經離開美國生活的幾年後才寫,是否有點意外?

也沒有什麼特別觸發我想寫的原因,只是偶然想起一些往事,又記起我應該沒有在這部落格寫過這些。現在有時回看在美國生活時寫下的文章,發現我其實不太寫日常生活的點滴,可能以前我比較寫一些不太個人,不太近身,而著重寫自己看法多一點的文章。另外,我不是一個,無論在職場、感情、家庭或生活上,發生一點不如意事情時,就要立即發洩出來或埋怨什麼的人。很多時候,我都只會讓事情沉澱下來。不是因為事情沒發生過,但我不是一個喜歡小事化大,或讓外來不受我控制的人和事,太影響到我的人。

要說種族歧視,而且還是我個人的經歷,當然是寫我在美國生活那些年的遭遇。首先來一點背景,我在不同的年代,在美國生活過。最初是在三十多年前,在1989-1990這個學年,我在美國東南部的北卡州(North Carolina),當一個中學的交換生,跟一個美國家庭同住,就讀在一間美國本地高中的畢業班(Grade 12, Senior Year)。

但說得更正確點,我在當年讀過兩間不同的中學,因為我曾住在兩個不同的美國家庭內。是的,我經歷過中途要更換寄住家庭的不幸,而且是被迫的,但當中的過程,不是我這篇文章要寫的,我想指出的是,當年我在兩個不同的北卡城市生活過,而兩間就讀過的高中,因學生種族構成很不一樣,所以我的個人感受也有點不一樣。第一個家庭/高中,我只待了兩三個月左右,其餘的時間,我就是在第二個家庭/高中。當然,小小年紀,第一次出國當個交換生,要寄住在美國本地人家庭,上本地人學校,要適應已不容易,更何況要在短時間內適應兩次,兩個不同的環境,那年代沒有互聯網,沒有電郵沒有聊天程式,打個長途電話幾分鐘都要幾百港元,而我整年內,只在農曆年初一,跟家人通過一次電話拜年,是很現實的叫天不應叫地不聞,在別人眼中,這算是不幸吧。雖然不能說,那時只是17歲的我,沒有沮喪悲觀的想法,但身處其中的我,當時正處於要求生(survival)的狀態,只想一切能順利,不浪費父母的金錢與我一個學年,沒時間想太多,就是要盡快再適應新家庭/家人,新學校,新同學,新課程(我在兩間中學選的科目不一樣)。現在回看,這是一個很難得的經歷,有多少交換生,可以在短短10個月內,經歷這麼多?

我住過那兩個家庭的距離,駕車大約30分鐘吧,不算很遠,但它們位於不同的郡(county),首個家在一個小鄉鎮,1990年的人口不到4000人(真的差不多大家都互相認識)。第二個家算在一個小市鎮,1990年的人口超過16萬,相差很遠。

我就讀的第一所中學在一山上(下圖),周圍什麼東西都沒有,就是一片樹林。


8/90年代的學生照片找不到了,以下是在網上下載的2019年整個畢業班照片。大家有沒有留意到什麼?對,就是學生絕大部份是白人,當中只有兩個黑人,沒有一個亞洲人。

我在維基百科找到的資料,我住的第一個小鎮,最後一個人口普查統計在2010年,人口種族分佈是97%白人,2%黑人,另外少於1%是其他種族(包括亞裔)。


然後我讓你看看我第二所就讀的高中,網上只找到這鳥瞰圖,但其實它位於市內算中心點,周圍有公路,商店也有民居。


這是在網上找到的2020年畢業班照片,種族分佈是否沒有之前那一班那麼單一呢?在維基百科找到此市最後一個人口普查資料是2017年的,當中約60%是白人,35%是黑人,2.2%亞裔,其餘剩下的幾個%是混種族或印第安原著等。



現在讓我告訴大家,一個美國城市,一般在什麼樣的種族分佈比例下,會醞釀最繃緊對立的氣氛,或最容易出現種族歧視的情況。那通常是當黑人佔超過15%,但又不足50%時。人性就是這樣的,當同一種族無論是白人/黑人/亞裔都好,如果只佔非常小數,少於15%甚至只有10%或更少,他們就會更小心更謹慎地過日子,不會想太突出自己。

當大家以為我就讀的第一所學校,全校差不多98%是白人(老師也是),會不會非常歧視其他種族的同學?實情是相反,就是因為那裡非常統一,非白人(黑人加亞裔)全學校只得三幾個,根本連所謂聚在一起也聚不成,絕對不會構成任何威脅,白人也沒有必要在言語或行為上做出任何霸凌。我當年是全所學校四個級別,唯一一個亞裔學生,很多同學連近距離看一個亞裔人都未試過,我當年最常遇到的情況,是有同學(尤其是女同學)問我的直長頭髮是不是真髮,及問我可不可以觸摸它,因為她們未見過天生又筆直又順滑的長髮(外國白人女孩的頭髮,大部份是天然鬈曲的,你見到的直髮是她們每天用電挾(flat iron)挾出來的),很多同學都當我是個洋娃娃似的。雖然我在所學校只讀了兩個月左右,但因為那鄉鎮太過同質(homogeneous),是有點樸素又帶點幼稚,但校園的氣氛算平和,同學亦十分友善,我在那兩個月認識的同學中,有三幾個能成為我多年的好朋友,即使我轉學校也一直有書信來往甚至見面,有一個甚至在3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仍是朋友。

當我轉到第二所中學,那邊的校園氣氛就很不一樣的。我當年校內黑白人的比例約是四比六,全校亞裔學生好像只有三個(已包括我及我那個日本交換生好朋友)。我們三個亞洲異類當然是透明人,但在學校,是可以明顯感受到黑人及白人同學之間的自我區隔(self segregation),黑人與白人學生結友的情況基本上不會出見,更從沒有見過黑白人配的情侶。在飯堂,在轉課堂時的走廊,在校巴,在學校活動等等,都只會見到白人跟白人聚在一起,黑人也如是。我記得我自己上的六課之中,只有一個白人男同學,他的朋友大部份是黑人,因為他也是學校籃球隊內唯一一個白人隊員!與我熟識,每天一起吃午飯的幾個女同學,也全是白人(她們肯照顧我這個突然來插班的亞洲女孩,整學年車我外出吃午飯,我十分感激)。

這就是因為他們當中,沒有一個種族佔非常大多數,亦有足夠的同伴不用遷就,想做自己就做自己,所以有時亦會見到一些種族對立的場面或氛圍,尤其是在一些學校活動時。位於城市的學校,校園出現打架或暴力事件的情況也多一點,我第一次聞到/認識到大麻煙的味道,就是在那所學校的洗手間。亦可能因為是城市人的關係(雖然跟我們亞洲人認識的大城市還有很遠的距離),同學們沒有那麼純樸簡單,同學之間的是是非非也多一點。我在那一所學校沒並有任何深交,離開後也沒有跟任何同學保持聯絡。

寫了這麼多,好像還沒到正題。我文章的標題是“我的遭遇”,那我在當年,有過什麼種族歧視的經歷呢?

事件發生在我已住在第二個家庭的時候。

有一晚,我們一家人外出吃晚飯,駕車回家時,發現家的前院被破壞,包括外牆被擲雞蛋,前園的幾棵樹木也被衛生紙亂七八糟地捲纏著(front yard egged and rolled),就像以下網上照片那樣,不過我們家的外牆就更有被擲上生雞蛋,那是為了清理不乾淨的話會留下臭味。

但這跟我,或跟種族歧視有什麼關係?


當我們把車泊好後,發現我們泊在前院的另一部汽車,米白色的車身,被油漆噴了KKK字樣。

大家知道“三K黨”是什麼嗎?KKK (Ku Klux Klan)是美國一個奉行白人至上主義的本土恐怖組織,直至到六/七十年代,仍經常對非白人(主要是黑人)進行私刑及暴力行為,成員主要來自美國東南部的州份,我不詳細寫太多了,想知道更多關於三K黨的背景,就按此吧。

因為被雞蛋及衛生紙破壞要花很多時間清理天亦已黑,我契爺契媽(我寄住家庭的父母)還在疑惑為什麼被破壞在埋怨時,他們一看到車上的噴字,立即叫我跟兩個妹妹一家人快速回家,回到家後契爺向外觀察了一會,因為怕破壞家園的人還在附近,就致電相熟的鄰居男主人,一起駕車在附近巡視,而我們跟契媽就鎖上門留在家,全屋也沒開燈地靜靜待著,後來我知道找那鄰居,因為他家裡有槍而我契爺契媽家是沒有的。待他們巡了一陣子沒發現回來(他們也去了附近的超市問有沒有人只買了幾盒雞蛋及衛生紙之類),我們就在顫顫驚驚的心情下去睡覺。

這件事,之後沒有任何後續發展,就是我們家突然被破壞,然後就沒有下場了。我們之前沒有受到任何恐嚇,之後也沒有發生過任何事。

至於為什麼會發生?當然到最後我們也不會知道真相。如果只是前院被破壞,我契爺契媽可能還會懷疑,可能是我15歲的大妹妹在學校得罪了什麼同學(她當年是有點"問題少年"的),但看到KKK字體後,就未必會這樣想了。但我整年的生活圈子,在學校的生活及認識的同學們,都從未對我有什麼種族歧視的言語或行為啊,而且,誰知道我住在這裡?

雖然我第二個美國家位於小城市,各種族的人都有,但我們家所在的那條街道,當年基本上是純白人住宅區,但又有誰會知道,我這個非白人住在這一間屋,入侵了他們的範圍?

想想,也是有可能的,因為每天早上,我跟大妹妹都會在前院等校巴,而最容易見到我是住在這一間屋的原因,是因為每星期一至六,下午見到郵差派信後,都是我一個人出門,走過前院,過一條兩線的馬路到另一邊的郵箱去拿信件,在前院來回,等過馬路的時間,經過的車輛都會見到我這個亞裔女孩就住在這個家。這就是我唯一想到,為什麼我們的家,會被三K黨視為要恐嚇或攻擊的對象。

如果你問我,我有很害怕嗎?坦白說,沒有很怕。事發的晚上是很害怕的,但當年我對三K黨認識不深,我更主要是因為契爺契媽的反應而覺得害怕,之後過了幾天,沒有任何事發生,我們又如常地繼續平時的生活。我契爺契媽從來沒有跟我說過,這件事可能和我有關(他們基本上沒有在我們幾個小孩面前討論過這件事),也沒有叫我不要外出拿信件,我們的生活就如沒有這件事發生過那樣繼續,所以我也沒有害怕的感覺。當然,這次最後只是一件單純的惡作劇,但也不能排除是因為我不是白人又居住在白人區而被警告/恐嚇之類,這個迷永遠都不會解得開。

我契媽及契妹一家,現在仍住在那裡,但那區近十多年,已變了混種族的地區了。

下一篇,我再寫相隔了差不多二十年,我再回去北卡生活了超過十年,遇到的種族歧視情況。









6/9/2021

重寫旅遊紀錄:夏威夷之旅(一)

想去旅行,又不能去旅行,鬱悶的我,找了以前在部落格寫下的旅遊日誌重看。

看到十年前寫夏威夷之旅時,發現雖然去了一整個星期,但旅遊紀錄寫得非常簡單,兩篇就寫完。再找找存檔的照片,覺得應該要趁自己仍記得起的時候,寫得更詳細一點,等真的年老記不起時,再拿來重溫。

先寫一點背景:2012年1月那時,我仍住在美國,為了慶祝自己的四十歲生日,我想去一個熱帶地方旅行,因為我們住的美國東岸,每年1月都很冷,冷到什麼活動都不想做,我還記得有一年也是預早訂了同州的Biltmore Estate以staycation慶生,但出發前一日開始下雪,被迫取消旅程很掃興,另外一次也因為下大雪連外出晚飯也要取消。所以在想來個四十歲興生時,一定要去有陽光及氣候和暖的地方,最初構想是坐遊輪去加勒比海一帶,但在訂位時,當時的老公提議不如去夏威夷。反正我們倆都未去過,又可以享受陽光與海灘,對我來說都一樣。

改去夏威夷最大的缺點,就是乘飛機的時間長很多,由東岸先去西岸已半天(要轉機),再由西岸去夏威夷,旅程時間就等於回香港一樣。

我跟前夫去旅行時,也是不會預早安排行程或節目的,這一次也不例外,我唯一出發前準備的,就是訂了個觀賞火山一日的旅行團,這個一定要預定,因為要坐飛機去夏威夷另一個島,要配合航班時間及一日的行程,每天只可以有限的人數參與,所以事前預訂了。

除此以外,就只是訂了酒店,當年我們是用了酒店積分,住在威基基海灘的Marriot酒店。十年前大家都應該還未開始什麼都要拍個照片的習慣,所以我也沒有房間裝置的照片,但就有露台外景色的照片。



我們的房間,也正對著歐胡島(O'ahu)另一名勝Diamond Head(鑽石頭山),它是一個死火山,有很多遊客會去那裡登山(我們沒有)。


我是2007年底移民去美國的,到2012年已接近五年時間,雖然以前每年我都會回香港探親一次,但畢竟時間很短暫,而我住的小鎮,當年基本上是沒有亞洲菜餐廳的(後來好一點點),所以這個夏威夷之旅,也讓我能盡情地吃亞洲菜的一整個星期,十分感激前夫的遷就,因為他不太吃亞洲菜。我們沒有特別去找或預定什麼餐廳,都是出門後用手機上網隨便找的,所以也沒有什麼特別驚喜之類,我是只要有得吃,已經好滿足了,以下就是第一天的午餐及晚餐。



選擇住在威基基的主要原因,就是方便。威基基海灘是夏威夷最有名的遊客景點,因為海岸線很長,沿海灘都是一排排的酒店,中間就是一條大街,食肆商店林立,名店又有,賣紀念品的又有,一整條街可以逛三兩天,基本上不駕駛,完全不離開威基基,也可以歡樂地渡過整個假期,我們到最後,都只是租了一天車去瓦胡島其他遠一點的景點。



調節時差又懶散,第二天我們仍是留在威基基,主要都仍然是逛街。早上在麥當奴吃了夏威夷特有的早餐:午餐肉煎蛋飯!雖然現在香港的麥當奴早晨全餐都可以用午餐肉取代豬柳餅,但十年前,全球只有夏威夷的麥當奴可以吃到午餐肉,而且還是配白飯呢!如果加些醬油,簡直是香港茶餐廳的午餐一樣!


從照片紀錄看不到第二天幹了些什麼,應該只是在大街逛逛購物,及晚上吃了日本菜。



首兩天就這樣了,之後不會每日一篇的,畢竟陽光與海灘每天都差不多啊。








16/9/2020

英語口音......... Southern Accent

我前幾天,開始寫一篇我學英文,或者是從小如何跟英語打交道的分享,但寫了幾少段,自己覺得沒趣味就把它刪除了。

再之前,我又想寫一篇關於美國英語口音的文章,尤其是我住過的美國南部獨有的口音,但因為找不到好的錄像示範,所以亦放棄了。

今日偶然在YouTube,看到兩個由居住在台灣的阿滴及美國人小飛分享的影片,覺得很不錯。內容都是由原本來自美國北卡(即我居住的州份),向阿滴介紹美國南方口音的獨特之處,就引用它們作為我完成這個題材的契機吧。

但你們要先把這兩個影片看完啊!

(註:第二個錄像,我只有cattywampus完全未聽過,其他的我都知道。)

其實很多時外國人,甚至其他非南部美國人,聽不懂南方口音(尤其是南方很鄉下的地方),除了因為口音本身外,亦因為南方人說話時,英語文法亂用或用很多雙負面(double negatives)甚至三負面句,比較簡單的舉例如:I ain't never told no lies. He ain't no rare visitor to that bar. 這樣又加上他們會扣減句子一些用字,再加上把字與字之間應有的發音省去等等,如果不常接觸的話,連本土美國人都聽不明白他們在說什麼,是絕對有可能的。

這些真正的美國南方鄉間口音,連在荷里活拍關於美國南方背景的電影也不會聽得到,因為即使如明星Matthew McConaughey平時說話會帶點南方口音,那已是淡化了非常多的程度了。不過,聽不懂也無所謂,因為如果你不是住在南方,日常生活或工作上要跟本地人溝通,聽不懂也沒關係。

另一種獨特的口音,就是美國不同地區黑人的口音。是的,即使同是南方人,例如同是北卡同一區域的人,白人跟黑人都有不同的口音。黑人說話的語氣跟聲調很不一樣,女性跟男性亦有點差別。如果你對不同英語口音有興趣,或想訓練自己聽英語的能人,美國南方口音,是很有趣的一個選擇。

其實大英(Great Britain)也不只分英格蘭、愛爾蘭及蘇格蘭口音,英格蘭本身一些遠離倫敦的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口音,例如我就覺得York的口音我不太聽得懂。蘇格蘭東西兩大城市Edinburgh與 Glasgow的口音也不一樣,好奇的話大家可以去YouTube找一些錄像看。

我很熟悉南方口音,不只是因為我在北卡居住了十年。我自己的前夫及老爺都不是南方人(他們來自Florida,沒重口音),奶奶就來自北卡,但也擺脫了南方口音。我工作的地方三十多人,只有兩個工程師來原本自南方,但他們也擺脫大部份口音了,因為大部份在南方大一點的城市生活的人,為免受到歧視,都會盡量甩掉小時候成長時習慣的重口音。

我其實在三十多年前,在美國當交換生時,聽得更多南方口音。一來在本地中學當學生,很多同學及老師都從未離開過北卡,我學校又有差不多一半是黑人,那時候全中學都沒有一個華語學生(亞洲學生只有幾個,來自越南日本),所以上學真的大部份時候都是聽著不同濃烈程度的南方口音。不過日常聽得更多的,是與我同住的契爺(host dad),他出生成長自一個種植煙草的大家庭(有九兄弟姐妹),來自農村的他說話當然有南方口音,有時去他的大家族聚會,真的是比任何聽力公開試更難的考驗!

但我契媽(host mom)原本卻是北方麻省人,出來工作後才搬到南方的,所以她就有美國東北口音,雖然不盡是波士頓口音,但她一開口,就會被北卡的人認出她是東北人(yankees),我在他們的家住了一年,日歹相對,不可能聽不懂他們的口音啊。

至於自己移民後,在職場環境內,卻又被全球性的口音包圍著。因為是科技公司背景,我在北卡辦公室的工程師真的來自五湖四海:美國(東西南北都有),蘇格蘭,韓國,科威特,中國,泰國,印度等等。如果不是美國本土出生,其他的都是讀大學碩士/博士或者工作時,才移居美國的,所以說英語仍會有原本自己的口音。我在那裡工作八年,日對夜對怎麼可能可以聽不懂?

所以我看任何英語的錄像/電影等,如果有字幕的話,都會把它刪除,因為即使是專業翻譯,但如果翻譯者本身不居住在內容講述的地方,有些只靠字面翻譯是會翻錯的,我直接把腦袋轉去那地方來聽,會更明白。例如電影Inception,我看中文字幕是看不懂的。楝篤笑秀(stand-up comedy)也是,看翻譯的話,應該笑不出來。愈複雜的英文對話,我愈不能看翻譯。我有信心認為,我聽英語的能力,應該比不少英語國家出生的人還要高。不要忘記,我大學是主修哲學的,中文大學大部份哲學課是用英語授課的,教科書及功課考試等也是用英語(少量是國語),連哲學內容都聽得懂,電影電視劇或日常生活等等,相對簡單好多。

我最大的弱項,是不能模仿(replicate)不同的口音,甚至連美國南方的口音也學不到。我的英語口音,基本上在17/18歲,當交換生時已定下來了,因為日常跟當家庭主婦的契媽溝通較多,口音帶中性(neutral)一點,但也不完全是美國口音,自己又帶一丁點原本香港人的口音。又加上在香港讀中學時是學英國口音的,有某一些單字,不知道為什麼我一直擺脫不到用英式發音(例如ask, answer, grant), 所以當年在波士頓個人遊,被一個後來變成男友的博物館職員搭訕時,他就直說我說話帶英國口音,問我來自哪裡。後來未移民前,我在港生活時,所有在港的前男友都是外國人(美加澳歐洲都有),但拍拖久一點的(超過兩三年),甚至我自己的前夫,都是口音極度中性的,所以也沒辦法學到不同的口音。也是自己沒天份,因為我前夫學口音能力非常非常強,南方的,印度的,黑人的他都會,而且一轉就可以很流利,我好羨慕他這個能力啊!

要訓練聽英語的能力,沒有什麼速成方法,唯一的方法就是聽得多,將自己浸淫在英語世界內,我自己已有差不多三十年,沒看廣東話電視節目及電視劇了。而講的能力也一樣,就是要去找只說英語的人談話,而且不要只談風花說月日常生活話題,要談得愈深入愈複雜的話題愈好。不要怕自己表達不夠好,說話是要一路說出來,思路才會愈來愈清晰的。愈害羞愈怕錯不敢踏出第一步,就一直不會有進步啊。







23/9/2019

二三十年前的迪士尼......二三十年前的我

寫完幾篇東京迪士尼之旅,突然想找回以前去迪士尼的照片。

我之前寫過,第一次去迪士尼是在1989年,三十年前。當時去佛羅里達州的迪士尼世界(Disney World),那一年也是迪士尼世界第三部份MGM Studio的開幕年,所以我們去的時候那邊非常多人。

為什麼17歲那年,我會去迪士尼?因為當年,我在美國當交換生,在一個美國本地家庭生活一學年,在美國普通公立中學上學(第12班/即中六或高三)。而我們來自世界不同國家,又住在附近的交換生,都有一個本地人當聯絡員(coordinator),聯絡員的職責,首先是拿到我們的申請資料後,與她認識的家庭配對,然後在年度中不時與交換生交流,如果有問題及困難就盡量幫助之類。不過聯絡員是受薪的工作,所以並不代表所有聯絡員都會盡責的,或站在交換生立場看的,起碼我對我那個聯絡員沒有好印象。

我們聯絡員的丈夫,是個長途旅遊巴司機,因利成便,她就在那年安排了幾次長途巴士之旅(當然要收錢)。我們去的第一個地方,就是佛羅里達州迪士尼。

佛州迪士尼分成三個樂園,Magic Kingdom、Epcot及MGM Studio。當時年紀輕,我們的行程是早上樂園8/9時開放時被放在那裡,直接晚上10/11時樂園關門時被接走回酒店,連續三天這樣!真的,現在我也記得,那時有多累。幸好迪士尼世界真的非常大,每一個樂園玩一整天是可以的(如果你有足夠體力的話),我記得跟朋友們,因為太累,很多時都是坐在椅上休息發呆等時間過!

下面就是17歲的我!原來當年跟迪士尼人物合照不太難啊!



以下就是所有交換生的合照了。看到我旁邊,另一個亞洲女孩嗎? 她就是我現在仍會聯絡,仍會見面的日本女孩Ayako(我去Osaka Dome演唱會時就跟她玩了一天)。80年代,會去海外交流的亞洲學生不多,亦主要來自香港、日本這兩個較富裕及開放的地方,不是因為那時候沒有亞洲人去美國讀書,但多數只會在上大學時才去,這種去一年又拿不到什麼學位,純粹交流文化的交換計劃,亞洲父母會覺得好浪費。當時在美的交換生,大部份都是歐洲人。

你見到我們有幾個都穿上了Hard Rock Cafe的tee,是因為另一個旅程,我們去了美國首府華盛頓。華盛頓是很值得去的,雖然我們也走路走到腳痛腰痛。其實兩個旅程我們都玩得很開心。



找到另一張與Ayako的合照。學年結束後,我們都要在6月回到各自的國家,我的寄居家庭在我們回國前,帶我們倆去山區露營,那是我第一次,亦是唯一一次露營。


說回迪士尼,之前寫我美國兩個都去過,另一之就是94年大學三年級暑假,跟前夫(第一任)去美加旅行探親,先停留加州,當時的機票套餐包了洛杉磯迪士尼的門票,我們在那裡逗留了半天。


那次旅程還去了拉斯維加斯,當年MGM Grand新開張,是當時拉斯維加斯客房數目最多的酒店,我們都住在那裡,而且好多遊客都在酒店內外拍照。當防彈去年在這裡參加Billboard Music Award時,在幕後花絮偶爾見到酒店的內部,我都會想起,噢,我曾在那裡住過。


找出這些舊照,拿出來掃瞄,及看到其他舊照片時,雖然覺得自己外貌由17歲到玩在,真的沒有什麼大變,但就會意識到原來自己年紀真的很大了!因為看到好多80年代、90年代、千禧年代,去過的地方、做過的事,好多如果不是有照片存檔,真的不太記得了。所以我喜歡拍照留念,可能因為我經歷很多(比普通人多),把回憶找個地方存檔(照片/日記/部落格等),到將來有空時,可慢慢回味。



13/5/2018

為防彈在美國Billboard打榜

有讀者詢問有關如何刷音源,幫助防彈今個星期五的回歸提升美國Billboard榜的位置。

以下我寫的都是集中在“美國”Billboard榜。

Billboard有很多很多排行榜,但現在全球歌手/公司在意的,只有Hot 100(單曲)及Billboard 200(專輯)兩個榜,其他的什麼World Album, Social 50, Artist 100等等,其實都是不被人留意,或像是“你上不到大榜,給你一些安慰獎的小榜”。

去年10月中Billboard公佈,2018年將會改變Hot 100與Billboard 200榜有關音源播放的計算方法,以前是:

Hot 100:包括On-demand音源系統(Spotify, Amazon Music, Apple Music, YouTube),所謂On-demand指是你搜尋那首歌/專輯後,然後播放,也有Programmed系統(Pandora, Slack Radio),有點像電台播放,是已編排在預先存好的播放組合內(例如Pandora KPOP Station)。而以On-demand的計算比重多過Programmed。

Billboard 200:只計On-demand系統,但留意撇除YouTube,所以刷YouTube MV只可以幫助Hot 100。200榜亦不計Programmed系統。

2018年開始,Billboard再細分音源的計算比重,Hot 100與Billboard 200兩榜,都會增加On-Demand系統內的“收費用戶”計算比重,以前免費用戶(ad-supported)與收費用戶(paid subscription)刷音源,計算比重是一樣的。Billboard 200榜亦繼續維持不計算Programmed Stream及YouTube MV觀看在內。

上面我寫的所有,只是集中刷音源部份,兩個榜實體專輯銷售/收費下載單曲,仍計算在內,而美國本地電台播放,亦會計算在Hot 100。

更改刷音源比重的原因,很明顯就是要更真實地反應歌曲,在美國“消費市場”的受歡迎程度,即是將重要性,由不只在意一首歌/一張專輯有多少人聽,也在意一首歌/專輯的賺錢能力。這樣某程度亦打擊到,純為打榜而打榜的樂迷(尤其海外歌迷),擾亂歌曲實際在美國流行程度的排名。

以下兩圖詳細列出Hot 100及Billboard 200,刷音源部份包含的所有系統。



(更新:這新的音源計算方法在2018年6月29日生效)




寫完這些背景資料,大家都在意的,是如何幫防彈在Billboard打榜吧。

首先,所有音源計算,都只是以美國登記帳戶計。無論是收費還是免費帳戶,第一次登記時要跨牆(VPN)到美國,登記了之後,基本上在哪裡刷歌都沒所謂(美國人也會去海外旅行去公幹啊)。因為一些系統的收費帳戶(例如Spotify的收費層),要有美國信用卡及有美國地址,那你們就做不到,只可以登記免費帳戶。(註,上面兩張圖內的所有收費音源系統,是否有一些會接受海外信用卡我不知道,你可以試試看,因為我是美國人,登記Spotify或其他任何收費戶口沒問題,我現在同時有Spotify, Apple Music及Amazon Prime的收費戶口)。

做不到收費戶也不緊要,雖然免費用戶刷音源的比重被減,但仍被計算在內啊!而且像KPOP飯那樣,有系統有紀律地24小時刷音源的樂迷,在西方音樂市場不多,有心的話一點一滴都是幫助。美國打榜組,亦已呼籲美國阿米,除了在一個收費系統下載整張專輯外,亦要盡量在以上十幾個不同的收費系統,額外只下載買下主打歌單曲,以幫助主打歌在Hot 100的成績,因為每次防彈都是整張專輯出售(Mic Drop Remix除外),所以防彈在Hot 100的成績一向不及200專輯榜。

要幫助Hot 100排名,另一樣亞洲飯可能不知道的方法,是Shazam程式。Shazam App原是一個幫助人識別歌曲的程式。就是你在餐廳、電台、電視或任何地方,聽到一首歌,覺得好聽或想知道究竟是什麼歌/誰人唱時,只要打開手機的Shazam程式聽歌曲的一小部份,就會幫你識別及列出歌曲的詳細資料。Shazam App用戶在美國很普及,亦已在全球被下載超過10億次。

但Shazam之可以幫助防彈打榜,是因為美國電台,會根據Shazam搜尋結果的數據,協助電台選那些歌曲播放,甚至有Shazam Top 10的電台節目。美國電台都有區域、全國及國際的Shazam數據。即是說,如果防彈主打歌被搜尋及認出的次數愈多,在美國電台被播出的機會愈大。

Shazam用法很簡單,就是下載程式後,先播放防彈的歌(例如在電腦YouTube播放),然後開啟在手機的Shazam程式按“S”按鈕,等程式認出歌曲即可。但如果你不每次去除搜尋紀錄,那短期內重複的搜尋不會被計算在內(但系統會每一日自己清洗紀錄一次)。

下面兩張圖是使用Shazam的簡單教學。




說到我自己,我是會在回歸時刷音源的,但這習慣我愈來愈少做,因為我本身不太在意防彈在任何排行榜的排名,亦愈來愈對飯圈太著重這些有點不以為然。但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我知道全球很多阿米,能花錢的不能花錢的,都想為防彈七子盡一分力,即使我自己不會盡什麼努力,也會向大家說聲加油!

其實,推特有很多幫助防彈打Billboard榜的帳號,我之前提過的@BTSx50States或 @BTS_Billboard。還有其他的如@BTSonShazam, @BTSRequest, @BTSonHot100等等,都有很多最新資料或詳細教學幫到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加油!


另外,今晚(香港時間5月15日凌晨12時)開始,直至5月21日早上8時半,Billboard Top Social Artist接受投票,在以下Billboard網頁每日最多投100次。

https://www.billboard.com/billboard-music-awards-2018-top-social-artist-vote

而在推特亦可以以下列hashtag,每日投100次。








7/3/2018

執包袱

上週四至週日那三天多,我就一直留在家打包要託運的行李。

非常感謝同是已由美國回流香港的blogLala的幫助,介紹了便宜的船運公司給我。我十年前來美時,是用正統移民託運公司,服務是好,但運費昂貴(一萬多港),運時間又長,記好像要兩三個月,因為要等貨倉載滿才出發。這次使用的船運公司,已有指定出發及到港日期,但打包搬運到貨要自己來,香港清關及運到家也要自行安排,不過運費只是十年前的三份之一左右(未計香港那邊),而我這次的東西比以前多,所真的差很遠!

我以前在香每隔兩三年就搬一次,所經常都會清西,但在美一住就十年,而的家很大,永都不需為騰出空而收拾東西,所以這次清東西要用好多時間。

第一整天,我只完成打包所有鞋。雖然已弄掉很多雙,也把不少擠到同一鞋盒內,但最後還是弄出五大箱,其實想到要在香港的家放置這些鞋,我已開始頭痛!


打包完鞋之後,其實還可以在晚上繼續的,但我沒有計算這上上落落搬運會弄自己腰骨痛,都是平時欠缺運動的結果,其實三整天我的腰、腿、肩、手臂..... 基本上全身都痛,都是在食止痛藥渡過。

第二第三天就打包衣服。大約九年前我因為打避孕針的副作用,一年之內胖了15磅,雖然停藥之後也沒再胖,但那15磅仍在,三圍都闊了,所以當年在香港運過來的衣服,大部份都穿不下了。再加上這十年買下,又不太常穿或不喜歡的,令我要棄掉海量的衣服,而且不少都是八九成新的衣服。在FB向朋友呼籲後,幸好有朋友的身型相近,可以接收一些較新或有牌子的衣服,否則全送去捐贈,這裡的美國人不合穿也不懂穿,太浪費。我有買外套的怪癖,單只長大衣或厚身的外套,就有三大箱,另其他衣服八九箱。唉,其實香港的天氣那些大衣應該很多都穿不了。

除了衣服鞋襪,及防彈周邊三箱之外,其實我其他身外物少之又少,只是兩箱就解決。我這兩書架的書,今次不運回香港了!一來都是己看完的書又太重,二來香港的住宅太細小,有地方都只想放多個衣。是有點可惜,因為都是珍貴的回憶,但還是實際一點好。


打包完以後,我要將東西在週一中午12時前,運到車程約1.5小時外的貨倉。因知道早上去那方向會塞車,老公說週日晚在附近住一晚酒店會更好,我倆先去租了貨車,然就在週日傍晚出發。


週一早上八時就把東西運到貨倉,幸好不用一小時,職員就把東西上架包好,我們也在中午回到家,老公繼續上班去。回到家之後,本來還要清理垃圾及打包要寄給朋友的衣物,但我實在太累又周身骨痛,所以我整天都休息。




這些家當,如無意外應該會四月中到港,希望到時已找到地方租住及置好家具。現在要想的,是這星期有什麼東西想食就盡量食。今晚去了Red Lobster,不是因為想吃海鮮,而純粹為了很喜歡他們的蒜味烘鬆餅而來,超好吃我一口氣吃了三個。明天去吃牛排!











28/2/2018

告別待得最久的地方


明天20182月最後一天,就是我在這個工作地上班的最後一天了。

我是20105月開始在這裡工作的,一眨眼就差不多八年光景!

這裡是我二十多年職生捱,待得最久的工場所。我之前在香港喜歡時常轉工,通常都只會待一兩年,唯一一份超過的就做了五年,所以一想到現在在這個地方逗留了這麼長的歲月,覺得好神奇!

其實我一直都只是把這裡(及這份工),當作像去做義工一樣(但是有薪水的義工),只是想過過日神,即使偶爾一年半載會忙一點,但所有工作都不需要用腦沒有難度也談不上有工作滿足感,某程度上只是找個地方日間有人跟我談話及跟我吃午飯解解悶,這就是我原本想出來工作的目的,怎料一眨就八年了。

我辦公室的工程師同事流失率很低,所以絕大部份都相處八年了,雖然因為他是全男班又已婚無法做成朋友,但當同事吃午飯伴侶都不錯。

我給了上司一個月的通知期(一般離期是兩星),就是為了讓公有足夠時間找我的下一手,就在2月最後一星期用五天時間培訓新人,希望她能順利接棒吧。

我在現在公司的名聲,跟我以往一樣,是個廢話少說任何人都不怕得罪的存在,這個性在總部是中的環很奇,幸好這些年身邊的同事及歷四個不同的上司(兩個中人,另一個台人一個美)都容忍我。就像我告訴加州總部的行政經理我要離開的消息安她時,她就簡單的一句:“No, you are just different in this entire company, it will not be the same without you.”看到這一句,我也有些少感觸。

可能同事都知道我喜歡花,加州行政部及我負的兩個辦事處,都送來花朵讓我上最後一星期好好欣賞。我老公之後又來趁熱鬧,另送了一盤弄得我的工作檯像變了個臨時花店。





另外更惹笑的是,我之前有提過我把一個中年男同事變成防彈阿米,他也是我平時的飯腳,知道我要離開,就送了這一大一小,防彈忙內Jungkook的絕版玩偶Hip Hop Monster給我(小的那個只是盜),說是感我介彈給他。我問他為什麼都是Jungkook,因為他也知我沒有特定喜的成員,他說因為玩偶樣子可愛,更重要的是Jungkook這個絕玩偶在二手市最難找亦最貴,還叫我不要隨便低價轉讓,哈!我懷疑是他自己最喜歡Jungkook吧,真的不知道怎樣答謝他,以後再沒有人跟他談防彈,他應該會感到失落吧。


一個段落的結束,就是新段落的開始。我現在的想法,最理想是回港後先休息兩三個月,安頓家居,見朋友,去旅行。知我回流後,東京台北都有朋友說希望有機會見面,畢竟超過十年未會面了,韓國也是要去一趟,如果找到伴泰國也想去。能否如願,暫時無法得知,如果有幸好快就找到工作,可能會怕失去機會就匆匆上班,一切都要回港後見步行步啊。不過現在更緊急的,是週四開始不用上班的三天之內,我要把所有東西打包趕及週日晚送到託運的貨倉,到了下星期應該終於可以休息一下。



7/1/2018

電子產品的點點滴滴

上星期某日早上起床後,發現我的LG G4手機突然開不了,就是一直維持在平時開啟模式那LG logo,沒有啟也沒有轉到手機的主頁。

上網搜查了一會,就知道那是G4G5用戶最近常出現的問題,應是硬件不行。網上推薦的各種自我維修的方法(將手機放在冰箱冷及用風筒吹熱),老公都幫我試過了,是能短暫啟動到手機,但也只是一小時左右,幸好也能讓我有時間把手機數據備份。最後,我還是去LG網頁提交維修申請,把手機寄出希維修成功。

雖然很多用家都在咒罵LG,但我其實很喜歡這台用了兩年半的LG G4,用了短時間適應Android系統後,就發現這台手機比iPhone好多了。首先電池可拆出可更換,我自買了多兩件電池,三件可以讓我在演唱會日子絕不用擔心手機沒電。另外可以加插記憶卡,拍幾多照片錄像都可以。最開心的是相機的防手震功能比我最後用的iPhone 5傑出多了,我本身手震幾嚴,以前用iPhone 5影相,十之八九都失焦令人沮喪,改用了G4之後就沒有這個問題了。G4的鏡頭也很好,影的相令我滿意,現在是我唯一會用的相機。最後,就要提起初我買G4的原,就是因這個可換背面機殼的設,而我超愛它附設的真皮外殼,除了原的黑,也買了粉紅色、淺藍色及咖啡色,每過幾個月我就會換一次。



因為實在喜歡這手機,所以壞了不能啟動之後,我沒有想過買其他牌子或型號,現市上也沒有一台手機是我喜(我選手機"只選"外型,因我對手機功不高)

估不到的是,LG在美的售後服務,居然跟韓國一樣,令人欽佩。我買此手機超過兩年半已過了一年保用期,LG指過了保用期維修會先收15美元檢驗費,然後再跟維修的需要收費。在收到我手機的翌日,我就收到它們兩個電郵,說已換了主體硬件完成維修及已寄出我的手機,而且不收任何費用!雖然這是它們自己硬件出問題,但如果是美國品牌(iPhone),過了保用期是一定不可能免費維修的。可能有很多人會說手機硬件兩年就報廢太過份一定不會再選購,但我反而因為這經歷更喜歡LG這個品牌啊!修好的手機有另一驚喜,可能主體硬件有提升,現在手機的顯示明顯地質素更清晰顏色也更分明,令我很意外。

寫完手機寫耳機。我一向貪方便,都是用iPhone附設的有線耳機,但用了幾年連接位愈來愈不順,就在我10月去香港/日本時,正式壽終正寢。本來是想去Apple買回一樣的普通有線耳機,因為藍牙耳機要充電,坐長途飛機太麻煩。在銅鑼灣旗艦店看時,遇到一個非常友善又熱情的妹妹服務員,不怕麻煩的出出入入讓我不停試Apple賣的各種牌子有線無線耳機(大家都知道香港Apple Store有多繁忙)。最後,我意外地,買了Apple自家的無線藍牙AirPod

為什麼?純粹是音質!

沒試過都不知道,原來AirPod音質這麼好!絕不能跟它們手機附設的有線耳機相比,也比耳機品牌BeatsBose好,唯一當場不能試的B&O我就不知道了。妹妹有說AirPod因為單件細小又沒有任何線連繫,如果內朵跟耳機不合,很容易掉下來不見了,所以叫我試清楚,帶上後是否容易掉出來,這也是我最怕的一環,尤是我長髮有時潑弄頭時把耳機牽出也有可。但我真的很喜歡AirPod的音質,而且知道可以快速充電(15分鐘就可以用3小時,而充電器本身有24小時可用),所以在考慮過後我還是買了。雖然是貴(159美元),但在香港不用付我州7.5%的銷售稅已省回點,我一直用仍覺得這是值得推薦的耳機。


Apple產品的好處,就是有很多公司會為它們設計附加裝置,為了解決耳機容易掉失的問題(我試過在飛機上掉了一只在座間找了很久差點心病發),市場有多款幫助固定耳機的配件,我就買了第一種,效不錯不過仍要拆下才可充電。至於第二種掛頸線,是很實用,但卻有點違背了單耳機的原意。



寫開聽音樂,我有時會在洗澡時聽音樂,但即使把iPad調到最大聲,也容被花灑的水聲蓋過。偶然在網上看到一個防水藍牙揚聲器,用家評論不錯又不太貴25,就買來試試。音質普通但最大問是不能調教聲量,於是把它退回了,再另買一個24的。這個雖沒有吸但音質更好,而可教大小聲電源亦能維久一點,現在終於可以在洗澡時享受音樂了。說實話,這些小型電子產品,在美國這個大市場,真的花樣多多而且一般價錢都可接受。


最後又要謝謝家裡的技術支援部(我老公)。三年前買的Lenovo手提電腦,在用了一年後其中一個按鍵(key)P鍵鬆脫,原本是可以拿去免費維修的,但要寄來寄去又不知道會多久沒電腦用我就一直拖,慢慢也習慣了,但最近連續兩個鍵也鬆脫,其中一個更是E鍵很常用!現在當然過了保用期,苦惱時向老公求救,因真的不想因鍵買台新電啊!他先說我的型號Lenovo已不再出新鍵盤所也不提維修了,但ebay看到有鍵賣,可以買回來試試自己換,就這樣花了50美元,他在網上看看教學,就幫我解決問題了,現在突然用一個新鍵盤要習慣啊!我一向用手提電腦都會用很長時間,一台可以用7-8年,而且多數不是因有問,而只是因為外殼破壞而要更換,這次換鍵盤希望能又繼續用三幾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