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天,我在我FB的牆上寫了這兩篇感想......
距離1989年愈來愈遠,有關六四悼念活動的爭議就愈來愈多。
距離1989年愈來愈遠,有關六四悼念活動的爭議就愈來愈多。
反對繼續悼念的聲音,多數是指悼念活動太過僵化形式化,八九屠城跟香港,尤其年輕的香港人完全沒關係,支聯會的口號:「追究屠城責任、釋放民運人士、結束一黨專政、建設民主中國」已過時、離題、空談沒意義等等。雨傘運動後本土意識愈來愈濃烈,所有大學都決定退出參與支聯會舉辦的燭光晚會,香港的民主仍要很多努力,國內的情況跟我們無關......
我十分明白,八九後出世的年輕一代,對屠城沒有感覺,以及不明白為何我們這些中年人老年人,對此那麼執著。歷史大事件,當然要親身經歷,才更有切身認同感。因此,我很了解,甚至同意年輕一代,對悼念北京屠城冷感或厭惡的情緒。那就正如我這一代,對二次大戰香港經歷日本三年八個月統治沒有感覺一樣。年輕一代應該對雨傘運動感受最深吧,雨傘運動的核心,是守護香港,排拒中國控制的本土運動,本身就對認同「中國人」身份有抗拒,與香港人以血濃於水的態度處理八九悼念有排斥。不過現在對悼念互相指責諷刺,對我來說,只是雙方都太不體諒,看得太短視太狹窄吧。
或者現在的香港社會怨氣太深,近年的一切政治民生事件的表態,都是十分「排他」的,也太情緒化,中間路線中年的民主派批評年輕一代太激進,攪破壞不利整體形勢,而年輕本土港獨派亦對老餅老鬼們,不留情面地辱罵。我對兩方的言行沒有特別贊同或反感,我一直覺得,就讓大家都百花齊放吧,每一個派系都有自己的生存及演變流程,親身參與又好,觀望旁觀都好,就讓時間過由它慢慢演變吧,內鬥永遠都是最無謂的。
六四悼念對於我來說,純粹形式性悼念的話,只有六四燭光晚會需要保留,其他的都可以去掉或以其他方式進行,是否繼續由支聯會舉辦也不重要。燭光晚會,已不只屬於香港,每年燭光晚會的新聞照片,都是其他國家(尤其西方大國),分析香港是否仍然是香港,香港人是否仍然擁有一些大事大非核心價值觀的指標。對六四屠城悼念的堅持,某程度已脫離了屠城本身這件事,也與支聯會重複的口號無關,而已延伸到外國尊重香港不出賣自己價值觀的指標。
另外,繼續辦下去,也是為了讓愈來愈多專程來港參加的大陸人提供一個平台。近年自由行人士出席燭光晚會的人數愈來愈多,我在廿五周年出席時就見證了此趨勢。他們來一次,出席一次已要冒險,晚會又不是用納稅人的錢辦的,其他不想出席的人就講少句吧。年長一代的,如果年輕人覺得悼念沒意義,也是他們的想法他們的權利,大家都包容點吧。
如果我在香港,我應該會繼續去,為什麼?因為是我親身經歷的年代啊?我對於晚會本身沒持任何期望,只是純粹悼念,就視為去拜山一樣,找個場合去惦念那一晚上失去的生命。你可以說這是為求個人感覺良好,我並不否認啊,我們一年各種紀念、慶祝的日子多的是,為什麼是將它的意義無限放大?
之後一天我寫了以下一段......
-----------------------------------------------------
因為我是中年人,FB的圈子大都是中年人,這幾天看到很多朋友,轉發其他中年人寫文章批評、指責年輕一代(尤其是各大學學生組織),不了解、不尊重香港悼念八九屠城的意義。
我想寫的是,不要指責他們。當然他們在公開場合發表的言論,有時真的令人傻眼,但我更在意的,是他們想法背後的來源。
本土派、本土化,其實並不只存在於現今的香港,好聽點是維護本地權利、本地價值、本地文化;但只要稍為掉以輕心,就會變成極端右派。現在全球已發展國家,右傾的趨勢都好明顯啊。
美國支持Donald Trump的人比想像中多,英國要脫歐的亦不少,他們都是在說什麼?本土利益。整個歐洲大陸右傾愈來愈明顯,不再是邊緣,你看奧地利大選就知。這些支持者是什麼人?都是普通人,不是家裡放了三K黨納粹旗的。
已發展富貴國家過去20年,享受全球化的商業經濟成果,但就不想面對全球化同時出現的人民及文化流動,你以為發展中國家只甘於做我們的工廠區?香港受大陸入侵,西方國家就一直受中南美、中東及非洲入侵。這是大家「有咁耐風流」的代價啊!
現在右傾不是一少群人,而是愈來愈多,我們這一代中年人,即使不是富貴的,都是享受全球化商業經濟成果的一代,但現在的年輕人及一些低學歷或藍領階層卻是受罰的一代,為什麼他們會憤怒到野蠻的程度?什麼令他們喪失良知人性?悼念六四又好,什麼事件都好,罵他們指責他們,對整件事一點幫助都沒有,相反只會強化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尤其仍然對自己為什麼有這種想法不太了解的年輕人,右傾愈來愈嚴重。
我不是叫大家以家長式態度「感化」年輕人或本土派,而是要真的了解他們的想法、情況,這是我們獲益的這一代的義務。因為,他們已不是一少撮極端份子了,右傾的香港,我們要如何面對?你無視他們,指責他們,可能心裡舒服點,道德感超然一點,但不代表他們的影響會減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