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5/2015

哲學是什麼?


我在大學主修哲學,間中都有同事/朋友問我「即是讀什麼?」,這一篇悶文向大家介紹一下,以下介紹部份取材自維基百科。

Philosophy這字的直譯是「喜愛+智慧」,哲學與其他學科不同之處,在於其「批判」的方式,通常是以系統化的方法進行,並且以理性論證為基礎。

哲學主要有幾個分支,包括「形而上學」、「知識論」、「倫理學」及「邏輯學」。這亦是我在大學必修的科目,隨便一科不合格就不能畢業。

先講我興趣比較低,成績也比較弱的兩項。

(一) 知識論:探討知識的本質、起源和範圍的學問。知識論亦是區分“信念”、“真理”及兩者之間的關係的學問,看下圖會解釋了一點。



這世界是否存在“先驗”知識?先驗 (a priori) 這詞是指,不被人類體驗得來的,來自經驗之前的。先驗知識如何可能?抑或所有知識,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外界經驗得來的體現。

我記得上知識論第一堂時,教授問了我們有關顏色的概念,如紅色黃色綠色,這些顏色本身存在嗎?還是只因為我們經驗觀察後才存在?沒有我們在看的時間,它們是什麼?我們是怎樣理解/學習這是紅色,這是黃色?

(二) 邏輯學:邏輯本身是指,推論各證明的思想過程,而邏輯學是研究「有效推論和證明的原則與標準」的一門學科。邏輯系統包括以下幾個性質:有效性(validity)、統一性(consistency)、可靠性(soundness)、及完備性(completeness)。簡單來說,好多梁振英的語言偽術,都可以用簡單的邏輯學破解。

另外以下這兩個分支,是我最有興趣,成積亦比較好的科目。

(三) 形而上學:「形」泛指有形體的實物,「形而上學」就是研究這些實物以外的“非實物”的學問。

形而上學會研究的問題包括:

~  什麼東西是維持物質的“性質”?物質外在性質改變後,該物質是不是仍然是同一個物質?是甚麼支撐著它是同一個物質,還是已經變成不同的物質?

~  人如何維持住「同一性」?今日的我跟昨日的我是不是同一個我?是因為靈魂相同還是身體相同?還是有其他的原因?好多人都聽過,哲學家笛卡兒對人類存在的論點「我思故我在」這一句,大家又知不知道他作出這結論的經過?

~  因果關係,是不是凡事有因果關係?是不是因已經決定了果?人有沒有自由意志?

~  世界的起源是什麼?由什麼組成?地水火風、氣體?還是原子?物體能否從虛無到存在,又從存在到虛無?

以上都是形而上學會探討的題目,除此以外,我們學系每年都會在各大哲學範疇再更分細緻的專題科目,在形而上學內,我當年就選修了兩個我覺得非常有趣的課堂:Personal Identity(個人身份/意識)Existentialism(存在主義)

Personal Identity的課程內,教授在一整個學期向我們介紹,不同哲學家/哲學派系對此題目的研究及定義,而在我們的期考時,就有以下幾條問題:

假設將來人可以透過像電影The Fly(變蠅人魔)的儀器,走進一個儀器,按一個按鈕身體就會解體,之後就在另一個儀器重組出來,將來人類是用這個方法去旅行,甚至去火星旅行。有一天,你走入儀器去火星,按鈕後發生了意外,你仍然在地球原位,但火星那儀器內同時出現另一個你的重組,你甚至可以與火星上的你開始對話,那個你一樣擁有你的記憶及過去,但出現的一刻就會開始擁有不同的記憶。但因為這意外,地球上的你好快就會死亡。考試的問題是,由意外發生一刻,「你」的身份是什麼?要如何證明?

Personal Identity也不泛指「人」的身份,另一問題是假如一艘遊輪,例如伊利沙伯皇后號,航行了廿年,而剛好在廿年裡船上的每個部份,甚至細緻到每一顆螺絲都更換過了,她仍然是伊利沙伯皇后號嗎?為什麼?死物的「身份」從何而來?是物質?是人對它的認識/回憶?

現時器官移植不被認為影響受惠者的個人身份,但如果將來器官移植連腦袋都可以移植,一個人移植了腦袋之後,記憶或思維方法可能改變了?他是誰?

你不要以為這些問題不重要不會發生,我當年上這課堂時,Dolly the cloned sheep仍未出現,我們也不知道有科學家正進行複製動物的研究。我們就是不停地探討這些假設性的問題,企圖尋找什麼是個人身份/個人意識。

另外在大學四年級讀存在主義時,我終於找到與我想法最相近,又或者我最能identify的哲學家,他就是丹麥哲學家祈克果(Soren Kierkegaard)。存在主義本身,最突出的命題,是世界沒有終極的目標,人在世界中,唯一肯定的是有自由意志亦有選擇的自由。人在世無法避免選擇個人的品格、目標與觀點,即使不選擇也就是一種選擇,而對於選擇的結果,每個人都有無法逃避的責任。

存在主義的世界,是一個充滿不安和恐懼瞬間的世界。我在年青成長期,一直不太了解為什麼我常處在這個狀態,直至修讀了存在主義,尤其是祈克果對“Dread”的界定及描述後,才恍然大悟我一直存身的狀態是怎麼一回事,亦對我做人處世有更清晰的看法。我當年是這一科全班2-30人唯一拿A的人啊,我的學系從不「派分」,好多科目都可能沒人拿A,是非常難拿A的!我想存在主義這一科是哲學上「最非理性」的一科,you either get it or you don't.

(四) 倫理學:可能是一般人覺得最容易理解的哲學分支,簡單地指對人類道德生活,進行系統性思考及研究,涉及對「正確」行為與「錯誤」行為的概念督導。

一般人認識的倫理學,例如問安樂死是否道德?這只是倫理學其中一個分支「應用倫理學」內的範圍。倫理學本身更集中探討,例如人類怎樣知道或了解什麼是「對與錯」?他們說「對與錯」的時候,到底這文字的含意是什麼?一個行為是否「對或錯」是取決於「後果」、「動機」、還是行為推動者的性格等等?

其實應用倫理學,除了討論如墮胎、安樂死、賣淫或基因工程等實際社會問題,還會研究一些論題例如欺騙是否永遠都是不對的?如答案是否定,什麼時間可以允許欺騙?” 又或者問假設A君比B君更能對人類做出貢獻,並且必須犧牲B君的生命,才能夠拯救A君的生命,實現這動作是否合乎道德?”  其實社會上有多法律、法例與仲裁的建立,都是必須要先探討這些尖銳又關鍵的問題。

人通常對兩種相反的選項,會直覺地感覺比較容易做決定。但是在倫理學的論題,大多數是多方面的,最好的措施必須同時處理這些不同的論題。在倫理學的結論裡,答案幾乎永遠不是一個是或非對與錯的語句。所以很多人問我讀完哲學後是否得到「答案」,我基本上只會回答,哲學不會給你答案,但會教導及訓練你解答的方法,讓你自己尋找自己的答案。

我在四年級時,在應用倫理科內選了一個探討Tradegy (災難/悲劇)的專題課題,一般人一聽到事件被形容為災難/悲劇,例如海嘯、地震、有意無意都會聯想到天意不受控制等等,但其實只要細心研究每一場災難,都會發現人為的情況及元素。我們在這一科的期末論文,就是要找一場災難為研究中心,找出其天意人為的關係。我當年選了剛發生不久的神戶大地震作題目。簡單來說,地震這動作本身是不受控制的,但當年死了超過六千人,做成億萬元的損失,卻明顯是人為的。(當年還未有互聯網,我用了相當多的時間在圖書館找剪報/雜誌的microfilm)

賣花讚花香,在剛出爐的QS World University Subject Ranking 全球大學學科排名榜上,在哲學科上,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的排名是全港第一(這一向都是沒什麼大不了)。全球頭50位,亞洲就只有北京大學、東京大學兩間入榜,之後51-100不分排名的,亦只有中文大學、京都大學、首爾大學、清華大學、旦大學及武漢大學這6間位於亞洲,我母校這一學系的國際名聲一向不俗。(再更新:新出2017年的世界排名,我們更提升至第30位,是全亞洲排第一,而頭50位另只剩中國的北京大學及人民大學。)

這裡有時有讀者問,在環境苦悶地方生活的我,有否想過讀書進修?我對學問/學習有很高的要求,不是用來充斥時間或解悶的,要學習,就要真的能做到刺激我思維,對我個人有整體提昇的能力。你見我大學第一意願選哲學就知道我不為「沙紙」求學。其實,如果要我提起勁再讀書,亦只會有哲學提得起我興趣,而且我不是想讀碩士研究專題寫論文等等,我只想找一間哲學系排名好的大學,從頭讀一次哲學學士課程,但要認真讀哲學是非常艱苦的事,我試過拿著一篇兩頁紙的哲學原文,翻翻覆覆讀了超過100次都未能理解。我這懶蟲就算不用工作也不會再作這挑戰了!

噢,如果你把這一篇「趕客文」看完,還對哲學有興趣,可以先看一本小說Sophie’s World,這是歐洲給中學生介紹簡單哲學史及哲學概念的故仔書,因為是小說,主角Sophie只有14歲,即使對哲學沒任何認識的人,都會明白點。

我是個普通人,當然都著重衣服鞋襪、飲飲食食及購物等這些形而下的東西,只是我亦喜歡形而上的種種吧了。哈哈,不知道這一篇會否成為blog裡唯一沒回應的文章!




21/5/2015

重溫一個人在途上 :一生要豪一次,入住Mandarin Oriental Bangkok

繼續我的個人遊重溫。(以下除了個人照都是網上圖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4年某天起床上班,腳離床踏地即踩到一腳水!大件事!原來廁所水箱頂控制停水的裝置壞了,水一直由頂的周邊靜靜浸出,全屋除了厨房都浸滿2-3吋。業主決定更換地板,要我撤離五天!

正惆悵如何安身,突然想到來個五天遊,回公司跟老板說一聲就跑上旅行社。因為心情欠佳,不想花任何心思,決定到曼谷來個豪華遊。所指豪華,即是選間好酒店,然後足不出戶,食、住、玩、Spa全在酒店進行。

我選了Mandarin Oriental BangkokBanyan Tree Bangkok

前者曾多年獲選全球最佳酒店,不是因為它的酒店設施(其實房間裝修有點舊),而是它一絲不苟的一流服務。

登記入房不在大堂,你踏出車,報上姓名,前檯員工就會拿著房匙與你直接上房間,確實你對房間滿意才即時在房間登記。


除了一般的迎賓生果及果汁,更送上駐場經理的邀請卡,請住客當日黃昏到Author's Lounge參加歡迎宴,有飲有食之餘,更介紹各部門主管及可與其他住客閑聊。


另一特別之處,是神秘管房服務。曼谷文華東方有一奇技,就是無論住客何時離開房間,一天離開幾多次,離開多久,回房後都會發現房間被執拾過,用過的毛巾被更換,床再舖過,一切物品擺放好。曾有傳言指以前的管房部會在你入房後把一根牙籤斜放在門邊,如牙籤倒下即代表住客離房,可入內進行整理。

我沒有看見牙籤,但神秘服務是真的!每次回房都像第一次入房一樣整齊,即使只是吃一頓早餐,但又不曾在我在房間時按過一次門鈴,連在走廊也不曾看過管房部員工或手推車的影子!他們應該是有專人廿四小時盯著客用升降機的。

即使沒入住酒店,我都誠意推薦它的亞洲著名法國餐廳Le Normandie,由於是fine dining,要尊重場合,所以即使我一個人也沒有帶書本解悶。其實三個小時並不難過。就是因為我是很少有的獨行俠,餐廳的法籍經理很善解人意地付出不成比例的時間與我交談,由於三度菜製作需時,更在中檔時間拿出幾種精緻小點讓我免費試食,離開前又專誠回辦公室拿了一本有關全球高級法國菜的書籍給我留念。說真的,即使沒有被特別照顧,我也覺得花點錢來一次真正fine dining非常值得!(依稀記得這一餐頭盆到甜品大概1,200港幣,我不喝酒而且差不多是十年前所以不便宜,但不要忘記這裡真是大班級的高級法國菜。)


在泳池游泳,員工一見你步入泳池門口範圍就會雙手捧著毛巾跟著你去選擇座位,放好毛巾後再拿一杯冰水給你。跟以下圖片一模一樣。



還有我一生人吃過最好的牛角包、一級的按摩、真正一級的服務。最難得的是他們不會在你身邊太殷勤的樣子,而是遠遠靜靜地在一旁,見你抬起頭向外望,就會笑著迎向你前來!

其實比起香港或其他大城市地方,入住曼谷文華東方的收費並不太貴,但服務真的超班!(信我,我住過香港文華的套房及半島有私人管家服侍的套房,服務也不及曼谷文華!)

在曼谷文華東方,你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大班」。

至於Banyan Tree Bangkok,跟其他Banyan Tree的渡假酒店不一樣,雖然每間房都是套房,但位於市中心,住客又多,服務級數跟曼谷文華差很遠(雖然也可接受)

我選擇它的原因是希望試它著名的Spa,及天台沒遮沒掩的餐廳Vertigo(如果你有畏高可能會害怕)。兩處地方都很值得一去,尤其是Vertigo,慶幸我去的時間沒有下雨,因為下雨不開。一級的曼谷日落、一級的曼谷夜景,食物質素我已忘記了,但坐在那裡吃一餐晚飯實在印象難忘!



那個旅程,我除了更換酒店外,就沒有離開過兩間酒店,整個旅程可能比遊日本貴,但物超所值。

2004年之後,我只跟一班朋友到過曼谷一次,沒有機會再入住文華東方了。但我知道它會記住每一個住客的紀錄及喜好,務求令每一個住客賓至如歸!

我一定要再入住曼谷文華東方!


17/5/2015

重溫一個人在途上 :大英之旅

這一篇是2009Yahoo Blog時代寫下的,最近時常想旅行,就跟各新讀者重溫加長加相版(相片都是我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知是否天色昏暗,氣溫驟降,還是遠遊後吊癮,最近心情也悶悶不樂,做什麼都提不起勁。

想提起精神,突然想起以前自由自在獨個兒去旅行的日子。今天拿起舊照片重溫,順便把舊照電子化。

20028月,用了三個星期遊覽英格蘭及蘇格蘭。忠於自己的性格,我的旅程比較隨意,事前只大概計劃了想到的城市,但沒有詳細行程或預訂旅館。為了隨時隨地改變行程,我買了三星期的全英火車証,什麼時候想到那裡就跳上火車,而旅館就通常是去該城市的前一天打電話訂Bed & Breakfast,或者到達火車站時才即時訂。唯一一次出現問題是到達Edinburgh那天,才知道碰上British Open高爾夫球賽,整個市的房間都訂滿了,我忍痛付了很多錢在Hilton住了一晚,第二天只在Edinburgh玩了一天即走。


最後行程是:
London  Edinburgh  Stirling  Inverness  Glasglow  London。回倫敦後再到Bath, Cambridge, York, Windsor Castle四個城市作即日來回短遊。




如果你有機會遊覽大英,一定要到蘇格蘭高地,在Inverness有很多短線遊,我參加了一個一天遊,一訪尼斯湖及各主要城堡。而自己亦乘坐了West Highlands Railway,沿途的景色令你好像置身Jane Austin的小說裡,非常值得推薦!下圖是在互聯網取下,讓你感受一下沿途會看到的景象。


我喜歡一個人旅行,因為自然會更留意身邊的景物及人和事,更容易與當地人交談結友,而且不受任何行程束縛,睡午覺無問題,企半小時等拍一張照片亦可。每次一個人去完旅行,都有一種渙然一新的感覺。這次我一個人去了Royal Albert Hall看管弦樂(雖然看到半路中途掉了一邊隱形眼鏡回程找路時很麻煩),又到Leicester Square看喜劇,在Bath又去了個較高級的餐廳吃high tea(一個人完全吃不下),整個旅程都非常滿意開心。



這次一個人旅行唯一的奇遇是被醉漢非禮。話說我坐West Highlands Railway到差不多西北盡頭的Fort William時,在那小鎮來個半天遊,下午乘火車回程去Glasglow。在火車站等車時,我買了份Guardian坐在長椅看(是的,我有在旅行時看當地報紙的習慣),突然一個本地男子坐在我旁邊,然後打開了他買的三文治問我要不要分享,我禮貌地拒絕了,之後他就跟我有一句沒一句的聊天,又問我借報紙看,我在旅行常跟本地人聊天也習慣了。只是他後來從長椅起來說要去月台等火車了,我禮貌地把手中的報紙收起抬頭跟他說再見,他就乘機抓住我的下巴按住我的臉俯身吻了我的嘴,不是淺淺的,而是用力吻下去,他應該是剛從酒巴走出來,因為我只嘗到一陣濃烈的酒味,我把他推開,他就當沒事一樣聳聳然離開!其實那火車站是有不少人的,所以我不害怕,只是那陣酒味令我覺得有點嘔心,但也沒因為這一點而影響我旅行愉快的心情啊。


好想再去英國!



14/5/2015

花心蘿蔔


先問讀者一個問題:肉體上不忠,感情上不忠,兩者哪一項更不能接受?

當然大部份回答都可能是,最好兩樣都沒有!但如果要二選其一,究竟哪一項你會比較容忍?哪一項你又會比較接受?

我,肉體上是serial monogamist (連環單配偶制),未結婚時常約會或轉伴侶,但不會一腳踏兩船,印象中只有一次是同時約會兩個人,但亦都好老實告訴對方「你不是我唯一約會的人啊」,可能因為性格關係,我覺得很難在約會或拍拖的過程日程或行動上說謊。

所以即使是約會或有伴侶時,但又突然喜歡上另一個人,我都會在與另一個人發生任何事或告白之前,先跟眼前人分開,我不知道這是叫負責任,還是太狠心,因為我也不知道跟那另一個是否真的可以開始啊。也真有試過只是我一廂情願告白不成功的,又或者真的跟另一個開始了不久就發覺不適合主動結束的。所以有時候我在想,如果我是可以一腳踏兩船的人多好啊,因為可以在更確定的情況下才作出抉擇,減少失去經營多時的感情。

我在肉體上可以忠誠,但在精神感情上,就從來都是一個徹徹底底的花心蘿蔔。

我雖然是一個非常理性的人,但同時感情豐富,容易喜歡人,容易付出感情,容易跟人曖昧,喜歡過的人也不會因為分了手而讓感情消失。所以在我心裡,可以同時喜歡好幾個人,不只是普通喜歡一個人性格個性的喜歡,而且像情侶的感覺上的喜歡,甚至是愛。簡單來說,我是個博愛的人,這是我十幾歲到現在四十幾歲都存在的狀態,跟年紀與成熟程度無關。在心靈上,我不會為一棵樹放棄一個森林。

我時常懷疑,我是一個生錯在女兒身的男人,因為我覺得我的思路、行為舉動、甚至潛意識,都很男人,我真的懷疑我體內的男性荷爾蒙比一般女性強,又或者女性荷爾蒙不足,所以會在性行為這方面較看得開,又或者感情上花心,這些一般女性批評男性的缺點都在我身上,可能我比男人更男人,因為我在處理關係上更不拘泥。說實話,我是很明白一些男人在性行為時,腦裡想像著另一個人的情況,因為我也會這樣。這樣是否好無恥?是否比沒感情的肉體不忠更無恥,我確實不知道。

如果你好奇,我的伴侶或現在的老公怎樣看我的花心?答案很簡單,他()不知道啊!心靈上的不忠誠,不涉及任何行為行動,不需要說謊,亦沒有必要無故坦白啊。但有一點我認為是重要的,就是我在選伴侶時,幾重視他是否非常計較或八卦我的過去,是否能接受我跟舊情人繼續是朋友,如果太計較的話,可能不會在一起太久。我現在的老公,從來沒有問過我過去的情史,沒有問過我有幾多性伴侶,沒有問我是否他最愛的人,沒有過問過我在FB內很多對他來說陌生外國男子是誰誰誰,他第一次去香港探望我時,我也有介紹我已變成好朋友的前男友給他認識。

我一向實施「公平」原則,我不問你,你也不問我,如果我問你,希望你老實,如果你問我,我也不會說謊,一但你知道後接受不了要分手,我雖然可能覺得無奈但會接受。我最接受不了的,是「不一致性」,例如大男人主意的「我的過去你不要理,但我要的女人就要有純品的過去」,這個世界若個個女人都是處女或只有過一兩個前男友,那來這麼多女人跟所有男人風流?

你又或者會問,如果我的伴侶跟我一樣又如何?如果像我是心靈上的不忠,當然不知道會更加好,但若知道了我也會明白。如果是肉體上的不忠呢?這個很難答,是同時有「愛」的做愛,抑或只是純肉體性行為?是一次性還是長久性控制不了?我跟他在其他方便是否好夾?這些都會成為我考慮的因素,我幾肯定我不是一口咬定「我男人不忠就一定分手」的那種人。

大家不要誤會,我跟老公沒有什麼問題我也沒有什麼感情煩惱。這篇可能趕走好多女性讀者啊,抱歉原來我是個男人。

11/5/2015

終於可以穿春裝

剛過去的冬天實在太漫長了,由去年10月底直至上一個星期,足足5個月都是寒冷氣溫,冬季衣服穿了差不多半年,真的悶到發瘋!

由首爾香港回來後,我都沒有買過冬季衣服,春夏裝又遲遲未開始,所以過去一兩個月算好節制!

LoftAnn Taylor上個月都突然多了個Cyber Spring,有一天全場半價免郵費,但我看來看去都只是選了件外套及有eyelet pattern設計的恤衫。



J Crew前陣子也有7折,買了兩件T恤加條軟軟像絲質的印花褲。




另在趁Boden減價買了這件麻質的上衣,我喜歡60年代的懷舊圖案設計。


然後當然是裙,不買裙就不是我。

先是兩條來自Mod Cloth,藍色的斯文款,是留待要穿得較莊重或成熟的場合時而買的(其實都是藉口,這類裙我也有不少)!白色像水彩畫的那條,長度及膝,但我這年紀這樣穿有點過份了,我會當把它tunic穿,下身配白色四個骨褲應該好看。



上星期Talbots春裝減價7折,我一直看中了下面這條花花裙,印花漂亮下身又有袋,但減價第一天上午我穿的2P碼就賣斷了,猶豫了很短的時間決定買4P,來貨後發現應該改得到就留下來了。唉,早知會斷碼就不等減價了,改衫錢加起來也差不多!


最後當然是我這一兩年的大熱maxi dress。季初在Anthropologie買了這件,因為顏色較低調也有明顯上下身的設計,成為我穿得最多的一條maxi dress



另外兩條來自Mod Cloth,淺色那條因為顏色花紋與裁剪都較明顯,我刻意把它改短一點到腳眼上幾吋。另一條不太特別但價錢平可當街坊裝。



買了這麼多maxi dress,我建立了一些自己的喜好與心得。首先我不買淨色,我發覺淨色的,都像沙灘裝蓋在泳衣上太隨意的感覺。另外maxi dress因長度關係,有些裙是介乎便服與晚裝之間,我想要的感覺是dressy but not formal,所以選擇時也依照這個原則。印花當然可以,但花紋太大或誇張的我多數只考慮裙身深色的,至於碎花或印花低調的,就任何顏色都可以。畢竟,穿maxi dress容易給人「衫穿人多過人穿衫」的效果,即使像我身形較修長均勻的,也要小心選購。我亦大部份時候會外加一件短外套「讓整件事自然一點」。這一兩年買的所有maxi dress我都穿過,實用性比我買的其他裙高好多,亦得到好多陌生人讚賞啊!



8/5/2015

一個人的自在

我已經沒有獨自生活接近8年了,尤其今年開始老公不再每週公幹,每晚都見到他,令我更加感受到我已完完全全失去了獨立性。

我的獨居生活是由大學四年級開始的,前三年都是住宿舍有同房,第四年派不到宿舍,前夫幫我在大學附近的赤坭坪村租了一個小房間,廁所浴室及廚房要與另外兩個房客共用。

或是有些人天生是較適合獨居的,我從小到大都是一家七口擠在小小的公屋內,但是一開始獨居卻完全沒有不習慣,我不怕黑,不怕靜,不怕鬼,也不怕蛇蟲鼠蟻,非常享受獨自在那房子的個人空間,不會覺得悶要離開找人陪。當年雖然仍在學,但已結了婚,也沒有因此與前夫同居,當然他跟我一起在房子裡的時間也不少,但每晚他一定走回宿舍過夜,所有學業上及導師的工作準備也是自己在宿舍進行。

大學畢業後,與前夫同住不久我們就分居,我又重新開始獨自生活了。當時24歲,一直至35歲移民離港,搬了4-5次家都是一個人住,而來美頭7年老公都是週末才回家,平日還是我一人在家。

你一個人會/可以做什麼?

我,衣食住行都可以,有時更喜歡一個人進行。

一個人住,我找房子、買傢俱、搬家、所有文件工作都是一個人解決,從來沒有找人陪。

一個人上館子吃飯,我當然也買外賣,但外賣要等而且有些東西外賣變得不好吃。茶餐廳、粉麵店、咖啡廳等當然常去,但我亦會一個人飲茶吃點心,一個人上高級西餐廳,基本上只要是我想吃的,沒有任何館子我會不去。

一個人旅行,我很喜歡一個人去旅行,我不知道原來很多人好怕一個人住酒店,我反而是,即使一個人旅行,也一定不會住合宿如青年旅館之類的地方。我已經習慣了一個人坐飛機,一個人坐長途火車,一個人在外地坐計程車。

一個人購物,我比較喜歡一個人購物,當然在香港時都會與朋友一起去血拼,但我真的更喜歡一個人買衫。現在在美國,我也是較喜歡自己一個去買東西,不喜歡老公跟在一起。買衣服試身我從來不需要走出來讓伴侶/朋友看這看那,只要自己喜歡就可以。

一個人運動,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看音樂會,但我想我不會再一個人看「流行」音樂會了,因為那種氣氛真的是有同伴分享比較好。

當然,長期一個人,有時也會不方便或偶爾會感到孤單,我多年的經驗,就是病的時候特別麻煩,小病還好,我試過一次比較嚴重的腸胃炎,痾到完全無力外出又脫水,家已沒可吃的東西,但幾天完全不吃又不可以,最後要麻煩朋友買粥送來我家。

另外,在大節日時,也大概是我唯一覺得孤單的時候。但這和我自己的家庭有關,我家在節日,除了一頓飯的時間之外,就不會再聚在一起,有時父母外遊(例如每個農曆年),就更加連一頓飯也免了。所以過時過節當朋友們都各自在家慶祝時,我很多時間都是一個人過的。當然有拍拖有伴侶時我會跟他們過,但超過十年時間的那麼多節日,仍是會有機會自己過的。我有朋友知道我過時過節是孤兒仔,有時都會邀請我到他們的家過節,但如果跟其家人不熟,我總是會覺得怪怪的。其實即使現在有老公,老爺奶奶又住在附近,他們也只是會在節日吃一頓飯,然後就會各自回家,我老公也是孤獨精又怕人多又不喜歡去旅行,過節我倆在家也不會有什麼活動。

因為各種因素,例如家庭、性格、際遇等等,有些人被動地或主動地獨自生活、獨自行動。我想我是主動選擇這樣過的。即使現在老公每天在家,我也覺得他不在家的時候,我更自在自由。但大家不要誤會,我也很喜歡亦享受跟伴侶朋友相聚的時候, 一大伙人一起時也很高興合群,只是我想我是一個必須有個人空間個人時間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