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學主修哲學,間中都有同事/朋友問我「即是讀什麼?」,這一篇悶文向大家介紹一下,以下介紹部份取材自維基百科。
Philosophy這字的直譯是「喜愛+智慧」,哲學與其他學科不同之處,在於其「批判」的方式,通常是以系統化的方法進行,並且以理性論證為基礎。
哲學主要有幾個分支,包括「形而上學」、「知識論」、「倫理學」及「邏輯學」。這亦是我在大學必修的科目,隨便一科不合格就不能畢業。
先講我興趣比較低,成績也比較弱的兩項。
這世界是否存在“先驗”知識?先驗 (a priori) 這詞是指,不被人類體驗得來的,來自經驗之前的。先驗知識如何可能?抑或所有知識,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外界經驗得來的體現。
我記得上知識論第一堂時,教授問了我們有關顏色的概念,如紅色黃色綠色,這些顏色本身存在嗎?還是只因為我們經驗觀察後才存在?沒有我們在看的時間,它們是什麼?我們是怎樣理解/學習這是紅色,這是黃色?
(二) 邏輯學:邏輯本身是指,推論各證明的思想過程,而邏輯學是研究「有效推論和證明的原則與標準」的一門學科。邏輯系統包括以下幾個性質:有效性(validity)、統一性(consistency)、可靠性(soundness)、及完備性(completeness)。簡單來說,好多梁振英的語言偽術,都可以用簡單的邏輯學破解。
另外以下這兩個分支,是我最有興趣,成積亦比較好的科目。
(三) 形而上學:「形」泛指有形體的實物,「形而上學」就是研究這些實物以外的“非實物”的學問。
形而上學會研究的問題包括:
~ 什麼東西是維持物質的“性質”?物質外在性質改變後,該物質是不是仍然是同一個物質?是甚麼支撐著它是同一個物質,還是已經變成不同的物質?
~ 人如何維持住「同一性」?今日的我跟昨日的我是不是同一個我?是因為靈魂相同還是身體相同?還是有其他的原因?好多人都聽過,哲學家笛卡兒對人類存在的論點「我思故我在」這一句,大家又知不知道他作出這結論的經過?
~ 因果關係,是不是凡事有因果關係?是不是因已經決定了果?人有沒有自由意志?
~ 世界的起源是什麼?由什麼組成?地水火風、氣體?還是原子?物體能否從虛無到存在,又從存在到虛無?
以上都是形而上學會探討的題目,除此以外,我們學系每年都會在各大哲學範疇再更分細緻的專題科目,在形而上學內,我當年就選修了兩個我覺得非常有趣的課堂:Personal Identity(個人身份/意識)和Existentialism(存在主義)。
在Personal Identity的課程內,教授在一整個學期向我們介紹,不同哲學家/哲學派系對此題目的研究及定義,而在我們的期考時,就有以下幾條問題:
假設將來人可以透過像電影The Fly(變蠅人魔)的儀器,走進一個儀器,按一個按鈕身體就會解體,之後就在另一個儀器重組出來,將來人類是用這個方法去旅行,甚至去火星旅行。有一天,你走入儀器去火星,按鈕後發生了意外,你仍然在地球原位,但火星那儀器內同時出現另一個你的重組,你甚至可以與火星上的你開始對話,那個你一樣擁有你的記憶及過去,但出現的一刻就會開始擁有不同的記憶。但因為這意外,地球上的你好快就會死亡。考試的問題是,由意外發生一刻,「你」的身份是什麼?要如何證明?
Personal Identity也不泛指「人」的身份,另一問題是假如一艘遊輪,例如伊利沙伯皇后號,航行了廿年,而剛好在廿年裡船上的每個部份,甚至細緻到每一顆螺絲都更換過了,她仍然是伊利沙伯皇后號嗎?為什麼?死物的「身份」從何而來?是物質?是人對它的認識/回憶?
現時器官移植不被認為影響受惠者的個人身份,但如果將來器官移植連腦袋都可以移植,一個人移植了腦袋之後,記憶或思維方法可能改變了?他是誰?
你不要以為這些問題不重要不會發生,我當年上這課堂時,Dolly the cloned sheep仍未出現,我們也不知道有科學家正進行複製動物的研究。我們就是不停地探討這些假設性的問題,企圖尋找什麼是個人身份/個人意識。
另外在大學四年級讀存在主義時,我終於找到與我想法最相近,又或者我最能identify的哲學家,他就是丹麥哲學家祈克果(Soren Kierkegaard)。存在主義本身,最突出的命題,是世界沒有終極的目標,人在世界中,唯一肯定的是有自由意志亦有選擇的自由。人在世無法避免選擇個人的品格、目標與觀點,即使不選擇也就是一種選擇,而對於選擇的結果,每個人都有無法逃避的責任。
存在主義的世界,是一個充滿不安和恐懼瞬間的世界。我在年青成長期,一直不太了解為什麼我常處在這個狀態,直至修讀了存在主義,尤其是祈克果對“Dread”的界定及描述後,才恍然大悟我一直存身的狀態是怎麼一回事,亦對我做人處世有更清晰的看法。我當年是這一科全班2-30人唯一拿A的人啊,我的學系從不「派分」,好多科目都可能沒人拿A,是非常難拿A的!我想存在主義這一科是哲學上「最非理性」的一科,you either get it or you don't.
(四) 倫理學:可能是一般人覺得最容易理解的哲學分支,簡單地指對人類道德生活,進行系統性思考及研究,涉及對「正確」行為與「錯誤」行為的概念督導。
一般人認識的倫理學,例如問安樂死是否道德?這只是倫理學其中一個分支「應用倫理學」內的範圍。倫理學本身更集中探討,例如人類怎樣知道或了解什麼是「對與錯」?他們說「對與錯」的時候,到底這文字的含意是什麼?一個行為是否「對或錯」是取決於「後果」、「動機」、還是行為推動者的性格等等?
其實應用倫理學,除了討論如墮胎、安樂死、賣淫或基因工程等實際社會問題,還會研究一些論題,例如“欺騙是否永遠都是不對的?如答案是否定,什麼時間可以允許欺騙?” 又或者問“假設A君比B君更能對人類做出貢獻,並且必須犧牲B君的生命,才能夠拯救A君的生命,實現這動作是否合乎道德?” 其實社會上有多法律、法例與仲裁的建立,都是必須要先探討這些尖銳又關鍵的問題。
人通常對兩種相反的選項,會直覺地感覺比較容易做決定。但是在倫理學的論題,大多數是多方面的,最好的措施必須同時處理這些不同的論題。在倫理學的結論裡,答案幾乎永遠不是一個“是或非”、“對與錯”的語句。所以很多人問我讀完哲學後是否得到「答案」,我基本上只會回答,哲學不會給你答案,但會教導及訓練你解答的方法,讓你自己尋找自己的答案。
我在四年級時,在應用倫理科內選了一個探討Tradegy (災難/悲劇)的專題課題,一般人一聽到事件被形容為災難/悲劇,例如海嘯、地震、有意無意都會聯想到“天意”、“不受控制”等等,但其實只要細心研究每一場災難,都會發現人為的情況及元素。我們在這一科的期末論文,就是要找一場災難為研究中心,找出其“天意”與“人為”的關係。我當年選了剛發生不久的神戶大地震作題目。簡單來說,地震這動作本身是不受控制的,但當年死了超過六千人,做成億萬元的損失,卻明顯是人為的。(當年還未有互聯網,我用了相當多的時間在圖書館找剪報/雜誌的microfilm!)
賣花讚花香,在剛出爐的QS World University Subject Ranking 全球大學學科排名榜上,在哲學科上,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的排名是全港第一(這一向都是沒什麼大不了)。全球頭50位,亞洲就只有北京大學、東京大學兩間入榜,之後51-100不分排名的,亦只有中文大學、京都大學、首爾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及武漢大學這6間位於亞洲,我母校這一學系的國際名聲一向不俗。(再更新:新出2017年的世界排名,我們更提升至第30位,是全亞洲排第一,而頭50位另只剩中國的北京大學及人民大學。)
這裡有時有讀者問,在環境苦悶地方生活的我,有否想過讀書進修?我對學問/學習有很高的要求,不是用來充斥時間或解悶的,要學習,就要真的能做到刺激我思維,對我個人有整體提昇的能力。你見我大學第一意願選哲學就知道我不為「沙紙」求學。其實,如果要我提起勁再讀書,亦只會有哲學提得起我興趣,而且我不是想讀碩士研究專題寫論文等等,我只想找一間哲學系排名好的大學,從頭讀一次哲學學士課程,但要認真讀哲學是非常艱苦的事,我試過拿著一篇兩頁紙的哲學原文,翻翻覆覆讀了超過100次都未能理解。我這懶蟲就算不用工作也不會再作這挑戰了!
噢,如果你把這一篇「趕客文」看完,還對哲學有興趣,可以先看一本小說Sophie’s World,這是歐洲給中學生介紹簡單哲學史及哲學概念的故仔書,因為是小說,主角Sophie只有14歲,即使對哲學沒任何認識的人,都會明白點。
我是個普通人,當然都著重衣服鞋襪、飲飲食食及購物等這些形而下的東西,只是我亦喜歡形而上的種種吧了。哈哈,不知道這一篇會否成為blog裡唯一沒回應的文章!
我是個普通人,當然都著重衣服鞋襪、飲飲食食及購物等這些形而下的東西,只是我亦喜歡形而上的種種吧了。哈哈,不知道這一篇會否成為blog裡唯一沒回應的文章!